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短板与优化路径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国家治理,审计模式,协同机制
  • 发布时间:2024-04-22 11:18

  吴丹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手段进行环境治理监督,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为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审计存在基础理论性问题、体制性问题、机制性问题等多重短板,据此文章从强化“五位一体”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审计实践;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多元协同审计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生态文明审计方法;加快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审计;国家治理;审计模式;协同机制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达成的严重阻碍[1]。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审计实践中仍存在着明显短板,“十四五”时期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针对生态文明审计的短板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明确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以及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托先进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审计协同机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一、国家生态文明审计的重要内涵

  (一)生态文明审计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生态文明审计已具备了扎实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功能上生态文明审计能够发挥出监督、管理、鉴定和评价等作用,其理论根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文明审计活动中工作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还具有明确的揭示作用,其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显著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2]。而国家治理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外部性理论等理论内容都能够为生态文明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所以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频发,其本质原因是经济的负外部性,必须依靠相关政府部门主动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活动并采取针对性的审计措施和手段,准确掌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负外部性问题,结合问题的形成原因制定其改善对策和优化路径。

  (二)生态文明审计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生态文明审计与环境审计之间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从人类个体的角度评价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而生态文明审计则会同时从人类个体和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评价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审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那个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生态文明审计概念则出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准确把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随之出现了生态文明审计;从功能上区分两者,环境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审计环境保护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环保政策的执行等内容上,而生态文明审计则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一级级地向国土空间开发、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低碳能源挖掘利用、生态文明政策落实和生态文明绩效评定等内容拓展。

  所以,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审计模式,生态文明审计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出监督、管控、预警、纠正、揭露和修复等多种作用,生态文明审计应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将相关主体部门的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制度合规性审计、政策执行性审计、低碳能源利用率审计、生态文明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产资源离任审计等多种内容纳入进来,构建一种整合多种审计类型的复合型审计模式。

  二、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的主要短板

  (一)基础理论性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和国家建设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而出现的对美好、健康生态环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制度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主要包括生物代谢环境、区域发展环境和生物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实践中的上层建筑,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情况、互动关系等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审计与生态审计之间都是存在着显著差别的,实践中针对生态文明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科学且完整的基础性理论体系。

  (二)体制性问题

  生态文明审计实践中会涉及各种类型的资源数据,如生态环保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自然资产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要想完整地获取这些数据就必须与各级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项目的建设中,基于以往的工作经验,各级部门和不同企业往往都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就无法收集到完整的审计数据,对审计结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机制性问题

  要想保证生态文明审计工作内容的有序落实,就应构建与这项工作相匹配的操作指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已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为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的考核和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与经济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可依据的计算方法来量化评价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使用情况,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已纳入多种指标内容,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出现了操作难度大、缺乏基础性指标和评价结果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等机制性问题,对生态文明审计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五位一体”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审计实践

  生态是生命生存、发展进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两大范畴内,与各类生命主体和环境要素之间产生的耦合联系,在不同的维度和坐标象限内生态都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例如在国家经济建设领域中,营造和谐、健康的经济环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做好物质文明建设有着直接影响,而在社会建设领域中,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政治建设领域中,体制文明是决定我国政治环境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政治层面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将国家在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在文明建设领域中,文化环境能够客观反映出整个国家和全体国人的文明认知情况,其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应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思想观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审计实践中。生态文明本就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深刻意蕴的综合性概念,从浅到深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表层的生态物质文明、浅层的生态行为文明、中层的生态体制文明和深层的生态认知文明,不同层级的生态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且相互促进影响,而生态文明审计应贯穿于每一个层面的内容中,将“五位一体”的思想观念嵌入到审计实践中。

  (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多元协同审计模式

  对于生态文明审计工作来说,应构建以国家机关单位审计为主体、社会审计部门为补充、各类型企业内部审计为微观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审计模式,国家审计机关应发挥出自身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主体部门参与到生态文明审计实践中并定期组织环境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明确生态文明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和执行标准,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审计的整体效果。明确政策审计、资金审计和项目审计为生态文明审计的重点内容,严格审查国家生态环境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和运行情况、生态环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责任的履行和追究情况,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和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宏观层面上,生态文明审计与国家审计有着相同的目标追求,而我国不同领域中各类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则成为国家审计和生态文明审计的微观基础,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采取多项举措以加快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企业内部审计便贯穿于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确保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保持一致。各类企事业单位均可以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准则为基础构建内部的审计标准和制度体系,综合评价生态环境政策、生态环境制度和生态环境责任的落实和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当问题出现应立即响应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升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履行质量。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生态文明审计方法

  首先,应打造研究型审计矩阵。生态文明审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将各种关键要素以基本审计矩阵的形式从左到右逐级体现出来,打造从审计目标到审计结果的闭环工作流程。作为一个纲领性的计划工具,审计矩阵实现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的有效融合,将生态文明审计中各种不同主体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划分出来,保证了审计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其次,构建集各种现代化审计技术和方法于一体的审计工具箱。工具箱中应包含各种基础性审计工具和专业性审计工具,如问询、调研、档案整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小组座谈、经济学分析、数据库分析、专家小组和国际标准等,还可在机会成本、风险分析、人力资本和生态价值补偿等通用性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GPS 定位、空气监测系统和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完整收集并科学整合所需的审计信息数,打造功能完善的生态文明审计信息化系统,实现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提升生态文明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

  (四)加快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

  第一,应构建生态文明审计的专业化组织体系。以审计署和环境保护部门为主体,联合其他直属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创建生态文明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审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第二,对生态文明审计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课程。生态文明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有着较高要求,他们既要掌握审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对生态文明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足够了解,为此,应结合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差异化需求对他们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生态文明审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第三,可从外部不断引入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做好生态文明审计队伍的人才储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既要鼓励现有人员走出去学习新的审计知识和技术,还要不断从外部引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密切合作,聘请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生态文明审计活动。

  结语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各参与主体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审计工作,及时更新自身的审计理念,明确生态文明审计的重要内涵及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的短板问题,制定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和优化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审计全覆盖,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审计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审计质量,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一铭. 行业生态文明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石油开采企业为例[J]. 会计之友,2022,(18):93-101.

  [2] 李娜. 法律保障视角下生态文明审计的功能及目标实现[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22,(02):37-39.

  (编辑/ 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