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办公室变酷了?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东京,办公室,疫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10 16:53
疫情之后,东京不少公司都重新装修了办公室。从风格上看,它们成功让人产生了“有点想在这里工作”的念头。
我去拜访了一家名叫DRAFT的建筑空间设计公司。它的办公室在东京港区,离地铁表参道站不过两三分钟的脚程。它的一项业务就是室内设计,其中包括为公司设计办公室,因此,它自己的办公室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样板间。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它对空间的分配方式。与传统的格子间和近年流行的“自由席”办公室不同,它在楼层的中心位置保证了一定量固定席位,同时在四周增设了大量可选择的工作空间,既有单人的工作隔间,也有给两人工作的咖啡卡座,还有可供团队开会的小型会议室、开放式自由空间、沙发空间和20人座位的中等规模的会议室。其中,1至6人的小规模工作空间与隔间数量之多,远超出人们对一家两三百人规模的公司办公室的预期。
这是东京目前最流行的办公空间设置思路ABW(Activity Based Working),指的是根据工作内容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与场所的工作方式。此前一段时间,受硅谷互联网公司工作方式的影响,加上疫情,很多公司引入了自由工位。但“自由席”很容易让人集中在更舒服的人气区域,办公室内的使用区块也会“冷热不均”。
ABW算是自由工位的进阶版。人们可以选择最需要、最适合的地方工作—当然也包括公司外的某个咖啡厅。但那样无法保证工作效率,聪明的公司更愿意在公司内增加这样的场所,像模像样的咖啡区域也就因此出现了。DRAFT的咖啡区简直就像精品咖啡店,喜欢冲泡咖啡的员工可以跑去充当一小会儿店员,这个咖啡空间还延伸到了配有绿植花园的天台,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南青山区域。
在工作时,人们常常需要小规模讨论区。很多公司人可能都深切体会过公司会议室不足带来的不便利。这也是非正规会议室形态讨论区出现的原因,这类空间可以缓解小规模会议占用大空间会议室的窘境,增加空间利用的效率。
另外,DRAFT最有趣的就是,它设置了各种形态的单人工作间,每间不过一两个平方,适配那些想要集中精神工作或者打电话沟通的员工。这方法太日本了!而且它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在东京地铁站、电车站兴起的一种新的办公空间形态,比如JR东日本推出的STATION WORK,或者东京地下铁推出的CocoDesk,它们看上去像个电话亭,实际上计时使用,能满足人们在外临时办公的需求。
疫情给东京公司人的工作方式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让远程办公(テレワーク)迅速普及。它并非只意味着人们对着电脑在家上班,很多公司有严格的制度与数据管理系统,因此要作出这个决策,公司们需要做不少软硬件方面的准备。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22年度,日本导入远程办公系统的公司已达51.7%,其中,超过9成的公司引入了在宅工作制度。疫情结束后,很多公司也保留了灵活上班的制度,允许员工每周有一定时间在家工作,但公司们更希望在高效率、低成本的前提下,成为一家有吸引力的公司—无论是对员工而言还是对外部公众而言。
由此,东京的这些公司们在考虑一个终极问题:怎么能让人愿意来公司?提供更适合工作的舒适环境是合理选项,DRAFT的办公室里还有像图书馆一样的参考书墙,和设计公司特有的内部素材室,这些工作支援是吸引员工到办公室工作的有效理由。也有一些公司设置了更加时髦的茶水区并提供免费饮料,还在办公空间摆放了大量绿植,目的就是满足员工们想去咖啡馆办公的心思。DRAFT还打起了感情牌,在每层楼电梯口的墙面上绘制了员工们养的小狗插画,以增加员工的亲近感。
当然,还有一些公司改革得更彻底。眼镜公司JINS就把办公室从东京市中心的塔楼搬到两公里外一幢原本打算拆除的大楼里,它把这幢楼包了下来,重新装修成一个美术馆一样的办公室,增设了很多艺术装置,还融入了美术馆形态的展示巧思,甚至引入了带空气净化系统的热带植物展示区。一楼直接改成了一个可以对外营业的咖啡厅;二楼更有意思,椅子是嵌在地面水平线之下的,一眼看去这一层是一个平地广场,但是员工们可以根据需要把椅子拉出来,自由构建出一个个小的聚集区,在全公司集中开会时,它又可以成为一个大型会议厅;最奇妙的是,顶层甚至设置了向公司员工开放的桑拿空间。
桑拿真的是一个太火爆的“配置”。很多东京的综合商用空间最近都很喜欢这个元素,因为它不像澡堂(銭湯)那样复杂,占用空间不大,又可以起到放松效果。JINS的CEO田中仁解释说,引入桑拿,除了桑拿本身可以带来的效用考量,还有一个原因是想做一些改变,“人们总觉得家里是一个‘生活与放松’的地方,公司是一个坐下来工作的地方,”他说,“我想打破这个固定思维。如今是一个工作与玩乐混在一起的时代了。”
田中仁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创业者。我第一次见他是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他并没有像很多日本公司的社长那样藏着自己的野心,甚至毫不讳言某个“追着自己”的竞争者不如自己有创新性。如今JINS已是一家上市公司,但他讨厌公司里的那些“大公司病”,很多人的求职理由是上市公司工作比较稳定,还有一些人处于不给指示就不动的“省电模式”,更有一些人不敢承担风险。他想着趁这次搬办公室,给团队带来更多创业公司的气氛。
还有一些公司甚至把酒店也搬进了办公室。比如一家叫JAKUETS的公司,它做的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生意,从内容生产空间到游乐设施开发都有涉及,在全日本有60多个分公司。它就把在东京的一个办公室据点—一幢大概40年历史的7层大楼整修成了新的综合办公空间,其中第六层改成了可供本公司员工来东京出差时住宿的酒店。这幢楼的室内设计委托了为BLUE BOTTLE COFFEE做过空间设计的建筑师长坂常。
光是做一个像咖啡馆一样“有自由感”的办公室,已经不是公司们的主要目标了。一切还是为了生意和效率。日本公司们下定决心推进远程办公前花大价钱改进了用于沟通工作的软硬件系统,防止员工“摸鱼”。翻新工作环境对员工固然是好消息,但公司也很关心这么做的效果。所以,一些做办公空间生意的公司就开发了各种可以测定工作效率的系统,为人事部门提供技术支援。
中国的不少读者可能对PLUS这个品牌的文具有印象,它其实早已开拓了办公空间设计与应用的事业领域。针对ABW这种新环境它推出了一个简单的系统:在办公家具背面贴一张可以发射信号的信标,员工通过手机提前预约座位,自由工位的冷热不均问题就解决了。员工入座后,只要把手机放在办公家具上,它们就会记录员工的实际使用情况。
另一家做工作空间产品与软硬件开发的公司ITOKI推出了一套分析系统,能实时记录办公空间的使用情况,也能记录员工的活动轨迹—听起来有一些惊悚?但对公司来说,它们可以用这些方法及时调整办公空间里的使用率不均匀问题,将感性的判断数据化,作为新的决策依据。根据这些数据,公司可以判断办公座位、沟通型座位、会议室的最优适配数,把握员工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办公空间。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愿意来上班—当然,得是有效率地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