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公心得失勿忧

  • 来源:前线
  • 关键字:心得,社会,矛盾
  • 发布时间:2024-06-04 10:49

  赵鉴鸿

  马人望,字俨叔,历仕辽代道宗、天祚帝两朝,东京道显州(今辽宁北镇市)人,其族为辽代最为倚重的汉人“四大族”之一的医闾马氏。他从基层县令做起,直至位列宰相,凭借的是实打实的治理能力与政绩,而非家族恩荫。他管理基层,以民为本;清查户数,高效实际;理讼治狱,严守公心;铁腕治吏,革除时弊;署理财政,“公私兼裕”,故《辽史》将其列入《能吏列传》,赞其政绩卓越而不易企及,乃“真能吏哉”。

  为民请命蓄养民力

  辽代后期,地方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沉重赋税和徭役造成的百姓生活困窘、农事荒废、流民等社会问题。辽道宗年间(公元1055—1101 年),自然灾害频发,百姓谋生困难,朝廷赋税却有增无减。有的百姓为了能够逃避赋税,即使户籍管理制度严苛,依然铤而走险成为“脱户”,即流民。与此同时,沉重的徭役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辽代的徭役有运输、筑路、修城、护堤等,条目繁多且摊派不均,如遇特殊情况,地方官吏有权自行加派杂役。这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以致百业凋敝、动荡不安。

  辽道宗咸雍年间,马人望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山县令。松山县所在的中京道(辽代的行政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树木资源丰富,向朝廷供给木炭,虽下辖诸多州县,但运输之役却由松山一县承担,百姓负担很重。上任伊始,马人望就向中京留守萧吐浑建言,希望其他县分摊一下运输之役。萧吐浑听后勃然大怒,下令将他关押起来。但马人望毫不在意、据理力争,不肯有丝毫让步。萧吐浑终被他一心为民的坚守所感动,感慨地说道:“你为了百姓肯于这样坚持自己的要求,今后一定堪为大用。”随后,萧吐浑把马人望的请求上奏朝廷,很快得到了批准。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朝廷命令、确保自己官位无虞,还是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马人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纵然得罪上司和朝廷也不后悔。

  不久,马人望调任涿州新城县,县境位于辽南京(今北京)南部、与宋接壤的边界地带,有连接边境地区的驿道穿过。维护新城县的稳定,保护驿道畅通,是马人望的重要职责。但新城往返于驿站间的路途遥远,百姓疲于奔命,容易耽误农时。面对这一难题,马人望在保障驿站正常运转前提下,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其他治理工作,使得新城县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道宗帝耶律洪基时常询问地方治理的情况。由于马人望政绩斐然,深受民众爱戴,许多近臣向道宗举荐马人望。很快,他被任命为南京三司度支判官、警巡使。

  辽南京(今北京)位于燕蓟地区,紧邻宋境,农业生产发达、城市商业繁荣,是辽代最为富庶的地区。但在重开对宋战端后,南京府治安压力大增,讼狱积压,生产生活秩序陷入混乱。马人望任警巡使一职后,清理了积压的讼狱,使申冤者得到公平、公道的处理结果,迅速恢复了南京府的社会秩序。不久,朝廷下令各地检括户口,即通过登记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的人口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辽代检括户口与登记民产相挂钩,是征收赋税的依据。各地在核勘民户财产时,或因触及地方利益,或因勘核过细,迟迟无法完成任务。马人望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户口登记。南京道长官留守萧保先非常奇怪,认为他一定是轻慢职责,有损朝廷使命。马人望如实回复道,户口登记要注重尺度,如若对民众的财产核勘过细,有竭尽民力的危险,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大祸患。从蓄养民力、藏富于民的角度出发,他准确核查了人户数,但只粗略核算了民产六七成就予以上报。萧保先听闻,深以为然,认为马人望考量的是国家长远利益,利国又利民,不禁慨叹“公虑远,吾不及也”。

  整肃贪恶公私兼裕

  由于政绩斐然,马人望很快升任道府一级的官职,开始触及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辽代后期,国家面临财政困窘、府库空虚、国用民食皆不足的局面。随之出现的吏治腐败、耕地圈占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面对如此困境,马人望从整肃吏治和促进生产两方面着手改革。

  马人望发现政府钱粟出纳存在严重制度漏洞,出纳甚至没有明确的记录与统筹,不法官吏极易从中贪腐。他创设“临库”制度,命人用缣帛制作历书,将所有进入府库的物品全部另行记录造册,从源头上堵住财政制度上的漏洞。在建州保静军节度使任上,马人望治下有官吏凶恶残暴、扰乱政令、残害百姓。他不动声色,私下里详细搜集、整理官吏不法行径,最终将这些酷吏按律流放。很快,建州吏治得到整饬,民心得以稳定。

  一方面整肃吏治,另一方面则加速生产。马人望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合理调配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最大程度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收入。同时,他努力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既保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府库空虚的危机。

  他担任中京度支使一职时,上任之初库廪皆空,经过他的一系列改革,不到半年,就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斛。他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是调整所征赋税的来源。马人望注意到“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之役”,百姓负担极重。如果进一步向百姓加征此类杂役,只能是火中取栗。于是,他采取使民出钱,由官府自行招募人员充役的方法,保障百姓耕牧的劳作时间,减少征发徭役对经济生产生活的干扰。同时,官府自行招募人员又起到招抚流民、扩充劳动力的效果。当时官员、百姓都认为此举合宜,从缓和赋役与经济生产的矛盾上着手,真正实现了“公私兼裕”,即国家、百姓皆富裕,是解决财政困局的一剂良方。

  铁腕治乱公心用权

  古语云,大事难事看担当。考量官员的官德如何,一个重要指标是有无担当的勇气。马人望既能够为民请愿,又能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局中挺身而出,以铁腕治乱、以公心用权,双管齐下,做到“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马人望在辽上京副留守任上时,遇到叛乱。当时,叛军势大,攻入上京宫殿,抢掠财物和宫人,形势极为危急。马人望身先士卒、严格治军,率士卒奋力反击。在战事中,他右臂负伤,但军情紧急,仅烧艾草简单医治伤口,就再次投入战斗,最终率领军队成功击退叛军。战后恢复重建,他加紧对各处关口的盘查,彻底肃清了叛军的残余势力。

  戡平叛乱身先士卒,处理政事秉持公心。辽代中后期,政争、党争问题恶化,内耗严重。身处政治动荡、吏治败坏困局中的马人望,始终秉持操守,不依附权宦,自然也容易受到打击。他在任枢密都承旨一职时,时任辽朝宰相的耶律俨认为他不依附于己,就将其调离枢密院,转任南京府掌管宫廷禁卫。面对这种不公正的人事调整,马人望没有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依然恪尽职守。等到天祚帝耶律延禧继位后,遴选了马人望、萧报恩等一批新的官员。此时,一些别有用心者,欲借机打击政敌,大兴冤狱,诬告、牵连问题严重。马人望顶住压力,尽力排除外界干扰,平心论处,“所活甚众”。如在御史知事左企弓一案中,马人望察其冤情、公正断案,使其免于成为政争的牺牲品。他坚守为官公心,守护律法公正,没有让内耗在天祚帝初年再次掀起血雨腥风,堪称辽代中后期政治大环境中的一股清流。当时,一些受到打压、排挤的官员,郁郁不得志。马人望在权力范围内,向朝廷积极举荐,不存私心。曹勇义、虞仲文等就是此时得到马人望举荐,后来成为影响辽末时局的重要人物。

  孔子曰:“士志于道。”面对朝堂的风云际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马人望肩负“明道救世”的社会责任,对个人升迁淡然处之。当官至高位,家人纷纷道贺时,马人望却严肃拒之,言道:“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意思是说,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也不要忧伤;一个人被抬举得愈高,人们排挤他时就会愈加严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沿着“意志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的轨迹在辽代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做出了自己的政绩。

  回顾从政之路,从基层县令到地方大员,再到位列宰相,马人望始终秉持公心,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重。面对百姓生活困境,他抛弃个人安危为民请命、蓄养民力;面对国家经济窘困,他立足时弊、整顿赋役、铁腕治吏,终使所治府库钱粮充盈并“公私兼裕”;面对个人前途命运,他“未曾附丽求进”;面对党争倾轧,他以维护律法公正为出发点,治狱“平心以处”,避免政局陷入动荡混乱之中。尽管他的治理经验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但马人望能够尽心竭力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治绩显著、民称其德,堪为古代廉吏典范。

  (作者简介:赵鉴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金蕾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