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融合
  • 发布时间:2024-06-25 10:57

  王辰辰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221000)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效度。文章分别从家校共育,端正生活态度;案例指导,学会礼貌沟通;激励教育,重视学业发展;社会实践,加强责任意识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融合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幼,其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如果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过于严苛,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合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能辨别善恶是非,抵御生活中的不良思想。由此,才能健全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坚定人生理想,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社会而积极奋斗。

  一、家校共育,端正生活态度

  小学生的阅历不足,在平时生活中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诱导,致使其心理层面出现波动。轻则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重则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家长积极做好教学配合,构建家校共育体系。班主任和家长能主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适时的介入其中,为其排忧解难,防止学生被被不良因素引诱至歧途。

  在实际管理中,教师要通过微信、QQ 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的线上联系,从以往的短信沟通、电话沟通过渡到语音互动、视频互动。通过现代通讯软件的辅助,教师不仅能随时随地了解到学生在家中的生活状态,也能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及时告知给家长。在家校互通的过程中,迅速发觉学生的生活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能与家长相互商讨,规划出双方都满意的培养方案。当教师获取了家长的支持,其德育教育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的落实。比如,有的学生在家中十分懒散,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因懒惰而不想做作业的问题。对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通力合作,在学校和家中分别为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任务。随后,再将劳动的任务逐渐加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该生慢慢改正懒惰的习惯。教师需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相对较差,若想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以起到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教育成效,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案例指导,学会礼貌沟通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而同龄人的欺凌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若想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正确相处,在人际交往中拥有更多意趣相投的好朋友,让个人能主动融入到集体之中。这样,才能落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道德素养,建立融洽、温馨的班级互动环境。对此,教师可以播放案例视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比如,在课余时间或午休时间,教师可以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专家主持的儿童教育视频。通过同龄人的真实案例,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例如,有一个名为大壮的孩子,仗着自己人高马大,经常在班级里欺凌其他小朋友,抢夺他人的文具和零食。即使家长和教师轮番教育,他也阳奉阴违、屡教不改,所有的学生都厌烦他,每次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都孤立他。后来,因为大壮实在不听管教,在家长和教师的反复商讨下,将其送到了少管所。通过大壮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反省己身,在平时学习中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行为,同时,这也能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如果采用错误的交际方式,视频中的案例就有可能是自己的前车之鉴。最后,教师可以配合视频案例,教导学生如何以礼待人,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和他人相处,从而起到“警告与引导”相结合的德育效果。

  三、激励教育,重视学业发展

  学习是学生入学的根本任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同时,通过学习也能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烦躁、自卑等等。对此,教师需要落实激励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摆脱学习上的困境。

  首先,教师应当告诫学生,不要将关注点放在他人的身上,在比较别人成绩的过程中累积自身的压力,而是要与自己对比,反思每一天的学习是否有进步,对哪方面的知识点掌握的越来越扎实。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表扬学生的进步,用肯定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点,用委婉的语言点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不断积累成功的信心,激发对学习的热爱。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以优带困”活动,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提供帮助,营造集思广益的合作学习氛围。对于表现积极的学优生,同样可以通过荣誉或物质的方式加以表扬。由此,可以让后进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社会实践,加强责任意识

  无论德育还是心理教育,教师都不能单纯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要加强实践教育。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感悟。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公共社区、养老院等地方,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自己的一份心意。通过打扫卫生、和老人聊天、帮老人采购生活用品等多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良好责任意识。完成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实践交流会,鼓励学生轮流上台,谈一谈自己的实践感悟。由此,可以有效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作用。

  结语

  高质量的德育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的不足,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学业发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找出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足之处,纠正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为其构建和谐、愉悦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健.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探析[J]. 教育界,2023(22):125-127.

  [2]沈春琴.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J].吉林教育,2023(21):38-40.

  [3]张妍.浅谈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吉林教育,2023(09):49-5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