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改进对策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 发布时间:2024-06-25 11:38

  伏丽珍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安伏镇中心小学 甘肃秦安 7416108)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并增长其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兴趣不浓、效率低下、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将提出“芝兰之室,兴趣教学”、“小组互动,提升效率”、“躬身实践,强化能力”三项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古语有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可以明学生之智,启其文化之思,故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增长大有裨益。但纵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效率低下、能力不强等问题,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也影响学生语文阅读成绩提升。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模式可以解决小学阅读教学之现状。由此可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问题

  (一)兴趣匮乏。兴趣是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源动力。学生兴趣匮乏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学生兴趣不足则无法融入阅读课堂当中,只是浮于学习表面,亦步亦趋被动学习,行动而神未动,阅读课堂自然无法发挥其真正教育价值。

  (二)效率低下。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一直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进行阅读讲解,但却很难触动学生学习思维,只是机械记忆,能够将其内化的知识点少之又少。长时间低效阅读教学,弱化阅读课堂本身教育价值,不利于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提升。

  (三)实践不足。讲数遍不如行一遍。阅读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吃透、了解单篇文章所讲、所述之内容,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其中得其法,并迁移到新知识学习当中。“渔鱼皆授”才是语文教学之目的。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时间有限,往往会压缩学生课堂阅读实践内容,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芝兰之室,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已是老生常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应该从学生之兴趣入手。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兴趣不浓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内动力不足。学生内在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阅读教学内容兴趣,但由于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存在着情感及知识偏差,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其二,外动力过小。外动力是指阅读教学环境氛围,阅读教学环境氛围不佳,将会弱化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距离感。因此在面对学生兴趣问题时,教师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芝兰之室,让学生在内外兴趣激发下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课堂中[1]。

  例如:在讲解《我不能失信》时,教师列举“一诺千金”等诚实守信故事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文章兴趣,为其构建情感与知识心理沟通桥梁。同时,教师可以开展同题讨论,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自己所做的诚实守信行为,如果在生活中失信会出现哪些问题,构建诚信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升华阅读情感,从内外两个方面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时对内借助同题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外让学生讨论营造学习氛围。既让学生享受芝兰之室,又让学生做好情感准备,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小组互动,提升效率

  阅读是掌握知识、提升思维的一个过程,既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共同进行阅读分享。小学生阅读能力、注意力、精力十分有限,让其独自进行阅读学习可能会存在着效率不高等问题。受限于教学时长,教师很难详细了解学生真实阅读学习事情,并一一给予阅读点拨。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共同完成阅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之处,也可以在小组组员帮扶下逐渐进步,三人小组共同进行阅读学习可以起到相互监督作用[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明辨阅读观点,拓展学习思维,从而起到“思接千载之时,神通万里之路”的作用。当学生在三人小组中遇到难以解决问题之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其阅读思维,纠其学习偏差,增强小组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文章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开展小组阅读学习活动。教师设置“富饶的西沙群岛真正‘富饶’在哪里?作者对西沙群岛又报以什么样的感情”阅读讨论主题,宏观把控学生阅读方向,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当小组中因“西沙风土人情是否属于‘富饶’时发生争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主旨进行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明辨思维,将提升阅读学习效率。

  (三)躬身实践,强化能力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文章教学,让学生从中掌握所涉基础知识、行文构思方法以及语文思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多是按照教师要求构建思维框架、了解知识内容,并没有将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真正内化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然要让学生躬身实践,效仿教师阅读分析之法,模仿文章语言组织形式,从而真正的将阅读能力内化其中[3]。

  例如:在《梅花魂》一课教学中,借助梅花抒发了对中国人品格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学生在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借物言情类型文章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选择《桂花雨》让学生进行躬身实践,让学生从情感、物两天线索探究分析文章。同时,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根据《桂花雨》构建思维阅读路线,理顺其个人阅读思维。在学生自主实践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模仿,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之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有法则,教无定法”,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学生阅读兴趣问题、效率问题、能力问题时应以学生阅读学情为根本,“庖丁解牛”式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对应之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文章虽提出三项应对策略,但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实情谨慎使用,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之效,构建优质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卢小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读与写,2019,16(30):77.

  [2]郭明志.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0):174.

  [3]吴绍婧.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探究[J].读与写,2019,16(30):9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