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量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29 16:33
马珍珍
(墨玉县普恰克其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学科一直是被公认的抽象性学科,具有逻辑性、复杂性强等特点。但实际上,若找到数学学科的学习“法门”,那么数学将不再难学。数学应用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数量、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数学名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些知识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被认为是教学难点。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入研究量感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4)4-033-01
一、通过长度估测训练顺利培养学生长度量感
长度单位学习一直是小学的重点知识内容之一,但小学生的长度量感并不清晰,常常会对物体的长度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难以高质量完成相应的数学习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各种长度单位换算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学生可以实现快速换算长度单位,但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应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通过长度估测训练培养学生长度量感。
例如,“量一量”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需要有较为齐全的辅助用具,如三角尺、直尺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学习用具指导学生亲手测量,感知不同长短、高矮,以此培养学生长度量感。具体方法如下: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知直尺上的刻度,明确毫米、厘米、分米及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接着带领学生进行第一次实物测量,即对数学教材的厚度进行测量,指导学生进行长度记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第一次实物估测,即对橡皮的长度进行估测,学生将手里的橡皮与已经测量得知厚度的数学教材进行比对,最终得出一个较可靠的估测值。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橡皮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比较估测值与实际值。此时,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长度量感。为增强学生的长度量感,教师需要进行估测与实测的反复练习,通过带领学生对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及室外操场的宽度等进行测量比较,有效培养学生的长度量感。
二、利用质量估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质量量感
与数量、长度量感培养相比,培养学生质量量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培养数量与长度量感时,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动手操作感知,进而有效培养量感。而质量若没有称重工具进行测量,学生很难直观地理解。因此,质量教学成为数学教学难点之一。对于千克与克相关知识的讲解,教师主要以换算单位为切入点,告知学生千克与克之间是一千倍的关系,但因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学习并理解的阶段,从而难以理解1 千克是多少,1 克又是多少。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质量估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质量量感,拓展学生量感思维。
例如,“大米粒”的质量估量活动开展,为学生展示直观的质量比较,使学生运用形成的数量量感学习质量知识,逐步提升量感能力。具体方法如下:教师准备一个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和一大袋大米粒。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质量测量。教师先打开电子秤开关,并将大米粒轻缓地放在电子秤秤盘上,当电子秤显示1 克时,停止放大米粒,让学生对大米粒数量进行观察,逐步将数量量感转化为质量量感。当学生理解1 克是多少后,继续放大米粒,直至电子秤显示1 千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数量观察,增强学生的质量量感。最后,教师将1 克大米装在一个袋子中,1 千克大米装在同样大小的另一个袋子中,让学生一手拎一个袋子感受质量的大小。考虑到学生对质量量感的感知力需要逐步强化,因此,在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感知质量量感。
三、采取不同事物比较策略培养学生差异量感
学生通过学习数量量感、长度量感、质量量感、面积量感及体积量感后,其量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但这样分散式教学只能为学生量感培养奠定基础,并不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量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还需要注重采取不同事物比较策略,培养学生的差异量感,更完善、更系统、更体系化地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同一类物品比较,学生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哪一个的质量多,哪一个质量少,哪一个体积大,哪一个体积小。但不同类物品比较时,学生若以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估量,可能会出现多次估量错误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发展差异量感能力。从科学的思维角度分析,质量与体积会因物品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同样质量的铁块与棉花相比较,铁块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棉花的体积;木质材质的物品与金属材质的物品相比较,前者的质量也将小于后者,若质量相同,则前者的体积会大于后者。小学生并不能深入理解这样的理论知识,为此,数学教师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教师准备两个不同材质、直径相等的实心球,首先让学生动手比较两个实心球的体积。学生发现不考虑材质,这两个实心球外观大小是一样大的,体积相等。这时,教师鼓励学生拿起实心球,分别体验两个实心球的质量,学生经过比对后发现,一个实心球重,一个实心球相对较轻。此时,教师指出重的实心球的材质是铁,另外一个实心球的材质是木头。与此同时,教师可将两个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不同物品准备好,让学生进行再一次的实践比对。这时,通过实践操作对比,学生的差异量感得到有效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教学阶段的重点学科,若想能够充分被学习,被深入研究,顺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量感培养观念,深入研究确实可行的量感培养策略。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开展量感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更精彩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数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顺利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珍梅.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2(16):37-38,41.
[2]汤武英.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2(16):65-66.
[3]蔡伶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7-19.
[4]高敏茗.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探讨[J].生活教育,2022(01):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