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关注教育创新

  每期杂志截稿之际,都是编辑部工作最紧张的时段。但2024年6月25日,紧张的气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恰逢2024年高考成绩公布,从线上各个社群,到线下的各种交流,无处不在上演着“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实版本。

  不知从何时起,作为中国学生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高考已经成为某种中国式的集体狂欢。各地高考题目年年登上热搜,其中尤以各地作文题目的创新程度和数学卷子的难度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屏蔽生”取代“状元”成为应试教育中佼佼者的代名词,他们最新的称呼是“芒果”,即“盲盒”的谐音,指代无法披露的成绩和身份—这种词语游戏揭示着公开的秘密,也暗示了高考在中国社会中独特的地位。

  人类社会恐怕再没有第二个文化,像中国文明这样对教育倾注如此巨大的热情与期待。中国建立了古代世界最完备的人才选拔体系“科举制度”,并在1300年后主动将其废弃,艰难走上教育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历经战乱与动荡,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全民性考试再次成为众望所归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论及高考的意义,对社会而言,它确有选才的功能,而对个人来说,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未来职业发展诉求的途径。教育究竟有多么重要?少年强则国强,并非一句空话。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每一代年轻人,都将在成年后亲手塑造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究竟秉持何种价值,将以何种方式去塑造时代,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哪里怎样度过他们的青春。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期杂志的封面主题围绕教育展开。作为一本关注年轻人成长的商业杂志,我们持续关注创新的话题,而任何领域的创新,无不是教育长期浸润的结果。如果在《第一财经》杂志的App上搜索“大学”,你会得到一份丰厚的题目列表,从重估大学教育的价值到各类教育创新的实践,从案例到人物,不一而足—甚至,2017年,我们还制作过一份《中国大学排行榜》,榜单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纳入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学生就业等各方面考量因素,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

  这一次,我们的主题仍然围绕创新,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中国教育再次站在一个岔路口上。至少有3个矛盾正聚焦于全民关注的教育领域。

  第一,经过近20年的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中国教育在提高了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情况下,也遇到种种挑战。学生压力徒增,上升通道狭窄,职业教育衰落,创新氛围不足,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在于教育资源的垄断,这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会产生实质影响。

  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各行业变化,使人们陷入对现有职业的质疑,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教育的深思。

  第三,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技术限制,促使中国教育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执行力度。然而如何在拔尖过程中兼顾公平和个性化,又形成一个悖论。

  教育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社会长期发展人才储备的关键。倘若缺乏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均衡,以及对个性的尊重,创新也无从谈起。

  本期封面中,我们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揭示教育的现状与困局,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教育创新的种种尝试。翻开这本杂志,你将看到十几年来的漫漫教改之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探索,也会看到西湖大学和密涅瓦大学对于传统教育的颠覆之举,当然,也有老师和同学运用人工智能学习的经验之谈供参考—当你合上这本杂志的时候,或许会想起难忘的高考,也或许会假设一下,青春若在别处度过,现在会有一个怎样的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