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的学生到底想要什么?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名牌,大学,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30 10:52
撰文/Francesca Mari 翻译/袁枫
在哈佛大学的一间餐厅内,两名大三学生在解释如何评估一名本科生的收入潜力。他们说,这很简单—我们在这里吃着贻贝、甜菜和干煸牛皮菜时,可以看看谁得到了一份顶级投行的实习机会,你就知道答案了。
“什么?”28岁的经济学在读博士、同时也是这两个大三学生的宿舍导师的本妮·戈德曼(Benny Goldman)感到困惑,因为她并不熟悉学生口中“Bulge Bracket”(凸出的一栏,英文简称B.B.)一词。
其中一名学生停顿了一下,他对导师不熟悉这个词感到惊讶。B.B.一词源于金融交易文件中的承销商列表,后来成为金融职场的一个特有词汇,指像高盛、摩根大通、花旗这些全球最知名的投资银行。
“B.B.是指大型投行。不要和M.B.B.混淆,后者代表最著名的3家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贝恩和波士顿咨询。”这个学生对戈德曼说。如今正值毕业季,美国各大名牌大学校园的主要画面可能是包着阿拉伯头巾的活动人士在绿色草坪上搭帐篷,但更多学生关注的不是这类抗议活动,而是毕业后的未来。
这一代人普遍被认为是受理想主义驱动的代表,但这些精英大学中有越来越多的Z世代学生希望通过被一家强大公司雇用获得认可,并尽快实现“赚大钱”(making a b ag)的目 标。
根据一年一度的《美国新生调查》(American Freshman Survey),期待“财务状况非常好”的学生人数占比,在1970至1980年代增长最快,并且此后持续上升。据老师及校管人员观察,过去5年,一些行业的吸引力已经变得极强。在这个房价高昂、学费高昂、社会不平等的时代,学生们乃至他们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将大学视为获到高薪收入的渠道,而不是研究和探索知识的地方。
在哈佛大学,一名曾拒绝了其他学校全额奖学金的大四学生告诉记者,他感觉压力极大,因为要向父母证明,他们在他的哈佛教育上投资的40万美元能够让他找到一份年薪百万美元的工作。毕业后,他将加入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Blackstone)。他相信,在该公司效力6年学到的东西和取得的成就将远超在一家公共服务机构工作30年。
另一名来自乌拉圭的学生连续第二个暑假为面试管理咨询公司的实习在准备案例研究。他说每个刚入学的学生都希望改变世界,但他们在哈佛学到的是,要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难度极高,所以大家纷纷放弃自己的梦想,觉得还是赚钱来得更实际。
“这里面肯定存在一种从众心理,”来自美国夏威夷瓦胡岛的21岁哈佛大三学生乔舒亚·帕克(Joshua Parker)说,“如果你不从事金融或者技术行业,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做错的事情。”
大一时,他计划主修环境工程,但大二就跟6个室友中的5个一起转到经济学专业。帕克的一位转系室友表示希望在30岁出头的时候经营一家对冲基金。在此之前,他期待赚到高薪—他对高薪的定义是年收入50万美元。
根据《哈佛深红报》(Harvard Crimson)对大四学生的调查,哈佛大学2024届毕业生中准备进入金融和咨询行业的人达到34%。2022年和2023年,这一比例则超过40%。这些数据已接近2007年的高点,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这一比例在2009年跌至20%,随后该项数据一直呈回升态势。
15年前选择进入技术行业的学生还较少,今年,选择技术和金融行业—被一些学生不带贬义地描述为“出卖灵魂的工作”(selloutjob)的哈佛毕业生占比超过一半(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60%,2023年则接近54%)。
纽约联合学院就业中心执行主任罗杰·伍尔西(Roger Woolsey)说,他第一次注意到这种变化是在2015年左右,当时经历了大衰退的学生们进入大学就读,他们会更关注财务安全。“学生们目睹了父母所经历的一切,家长们也清楚自身的遭遇,再加上大学学费持续上涨。那个时代的众多学生一毕业就期待得到金钱回报。”伍尔西说道。
哈佛大学米尼奥内职业成功研究中心主任曼尼·康托马诺里斯(Manny Contomanolis)也将这种变化部分归因于个人经济压力。他提到,近1/5的学生符合针对低收入者的佩尔助学金的申请资格,这些学生会权衡究竟是“回到我在德克萨斯州的边境小镇社区找份工作,在公共服务方面大展身手”,还是应该找一份“薪水足以改变我全家生活”的工作。
这样的情况不仅限于美国常春藤联盟。各个学校划分数据的方式不同,但许多大学都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进入可以获得高薪的领域。心理学家吉恩·特温格(Jean Twenge)在《世代》(Generations)一书中提及,针对全美高中及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真正区分Z世代的标志是他们的悲观情况有多严重,以及他们觉得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了自己的控制。
当然,金钱有助于人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由于收入不平等,“导致人们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观念,所以最好成功”,特温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