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团聚灯火明

  陆丰市玉燕中学初三级 余嘉楠

  指导老师/戴小慧 插图/梁美琳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不免被繁华富贵所诱惑,可在这同样的世间,有些人却始终保持初心。

  风从远方来,穿过树叶,掠过发梢,最后跑进那条小巷,吹得巷口的灯笼躁动不安。

  灯笼,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物件。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乡镇,随处可见灯笼的身影。灯笼的款式多样,有宫灯、纱灯、走马灯等。唯独姓氏灯笼,是我们这个地方独有的。虽然现在灯笼花样多,但我们这里的人还是会去老师傅那定制一对姓氏灯笼。

  在众多传统工匠之中,周师傅制作的灯笼独具特色。他做的灯笼,内部由桶形的竹编骨架撑起来,经过改良,这样的竹编骨架更牢固,灯笼更耐用。然后他在骨架外边包上一层特别的纸,在灯笼下方贴上花鸟、龙凤等图案,上面的空白处就用来写字,师傅用笔蘸上红色的颜料,在字纸上写下一个个如同印刷体般标准的字,大多写的是住家的姓氏,也有的会写“喜”字。待字迹晾干后,在灯笼上刷上一层桐油,这样既使灯笼看起来光滑美丽,又能够防蚊虫,并延长灯笼的使用寿命。

  我听闻制作这种灯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改良,传到了周师傅手上。周师傅的店铺在一条巷子里,工人们做好灯笼后,把灯笼用竹竿串起来放在墙边、巷口晾干。那个情景,我儿时就已经见过。不只是我,母亲的记忆中也有巷口灯笼的身影。周师傅在传承手艺的同时,也改良了技艺。他使用特别的纸,增加刷桐油等流程,这使得他招牌下的灯笼更耐用,更受欢迎。他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做灯笼,也只做灯笼。在那条普通的巷子里,一个店铺拿出了一个又一个灯笼,这些灯笼被卖到不同人家,散是人家灯火,聚是万户之光。

  周师傅是一名工匠,匠人的心,无论世界再怎么纷扰,都是静的。他专心做灯笼,做成了好灯笼。他也为这门手艺找好了传承人,培养了会做好灯笼的年轻人。

  无论时间怎么流逝,巷口的灯笼依旧,每天那里都有新做的灯笼拿出来晾晒。灯笼的制作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只有自己亲自上手后才知道有多难。而匠人能够较快做成的技巧,“无他,但手熟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一门手艺,是匠人的坚持;时光流逝,不曾被磨染的,是匠人的初心。周师傅实实在在的手艺,撑起了家庭,而那一个个灯笼早就成为工匠精神的载体。

  工匠精神是坚守,是初心,每一个物件的制成,每一种职业的成就,都离不开匠人背后的努力。

  灯笼,不只是灯笼,工匠精神在平凡中迸发。万家团聚灯火明,坚守初心匠心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