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09 14:40
王艳红 房怀军 吴有进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三亚 572013)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亟须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职业院校应顺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通过师资建设“双师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路径“多元化”,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民族地区“人才兴”,强化本土人才支撑等途径,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我国针对“三农”问题的核心战略,承载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一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中,产业兴旺作为基础与核心,强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激发农村经济的内在活力[2]。而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乡村旅游有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呈现出众多的新型旅游模式,这些模式以“旅游+”为核心,通过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旅游+健康医疗”模式将健康理念融入旅游体验,为游客提供康养、休闲的全方位服务;“旅游+教育科技”模式则利用科技手段丰富旅游教育内容,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科技体验[3]。当前,乡村旅游正朝着“业态融合”的方向发展,即不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因此,旅游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造就一批能够适应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前,职业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一方面能力。理论型教师可能缺乏实际的行业经验,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而实践型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可能在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存在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有关,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可能更注重学历和理论水平,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考量;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即使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但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和资源支持。
2.服务乡村旅游的路径单一
服务乡村旅游的路径单一是当前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旅游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习实训模式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种单一的服务路径不仅限制了职业院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也制约了旅游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传统的实习实训模式往往只是将学生安排到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简单的服务工作,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服务路径的单一性,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也不够紧密和深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限制了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民族地区缺乏人才支撑
民族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缺乏的严峻挑战,这种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即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需求;二是质量不高,即现有的旅游人才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才培养的基础较为薄弱。另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旅游人才的策略分析
(一)师资建设“双师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师资建设的“双师化”成了一项关键举措,这一理念的核心是确保学生既能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掌握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从而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求。面对“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状,“双师化”教育成了填补这一空缺的重要途径,它强调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双师化”教育也是“双师型”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旨在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高素质旅游人才[4]。为了实现师资建设的“双师化”,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深入地了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职业院校可以获取一手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和待遇,吸引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服务路径“多元化”,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成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在服务路径上必须走向“多元化”,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完整且高效运转的旅游人才培养生态圈。
1.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服务路径必须向“多元化”转变,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需求的多样性。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旅游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广泛,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因此,职业院校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学科知识传授,而应积极地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将旅游学与文化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对乡村旅游中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能力;与经济学的融合,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村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
2.职业院校应顺应形势,转变观念,将教育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
针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应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延伸专业链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外,还应积极地开展短期培训、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开展培训活动,形成政校行企多方联动的培训机制。
3.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拓展乡村旅游市场的关键所在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尤为重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是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更是拓展乡村旅游市场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通过与乡村旅游企业深化合作关系,能够共同探索出更为贴近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实操能力。同时,成立研发中心,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共同研发新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则可以为乡村旅游企业输送更多符合行业标准、具备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能够及时地捕捉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紧密的合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为乡村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而企业方面,也可以充分地利用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研究能力,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这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将为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共赢。
(三)民族地区“人才兴”,强化本土人才支撑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人才支撑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受限于人才短缺,难以充分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因此,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育工作,并将其纳入旅游人才的发展战略,是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关键[5]。为了强化本土人才支撑,首先,应当围绕民族地区的景区景点特色来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需要深入地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将这些元素融入旅游专业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土文化的旅游人才。同时,应发挥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关联性强的优势,可以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其次,职业教育机构还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旅游行业。最后,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应重视从少数民族区域招收的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这些学生往往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总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必须深刻地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剖析现存的问题,积极地整合师资力量,实现“双师化”教学,拓宽服务路径以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并强化民族地区本土人才支撑,为乡村旅游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子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及策略[J].旅游纵览,2023(9).
[2] 黄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文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6).
[3] 郑义,李巨银,李鑫,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农民科技培训,2022(3).
[4] 戴艳红,贾丹,张剑波.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J].山西农经,2021(22).
[5] 邓焕丹,翁星,刘艳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