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课程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实践,探究
  • 发布时间:2024-08-17 10:31

  曾 灿

  中学教育中的各个学科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间存在某种联系。学生在学习各学科时也要做到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各学科间的内在关联,做到综合运用,如此才能将知识尽数吸收,提高自身能力。初中音乐学科同样不是独立存在,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关联。在音乐课堂上进行跨学科融合,可强化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提升核心素养。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重点分析音乐学科与语文、美术、英语、生物等多学科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与上述学科的融合,深化音乐课堂内涵,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日渐深入,教学目标也从之前的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高度重视。基于此背景,音乐课程教学也应做出相应改变,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深挖音乐与各学科的内在关联,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小学音乐跨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

  跨学科融合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鼓励从多元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汲取各学科的精华,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系统性地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知识结构。

  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不仅是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关键,也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把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实现跨学科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与教师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播,更要通过跨学科的深入学习,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和创新的空间。

  在小学阶段,音乐跨学科融合实践应关注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育人的优势。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所言,“我深深热爱音乐,正是音乐激发了我的科学灵感”。音乐是富有灵性的艺术学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跨学科实践,将音乐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数学、科学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一个综合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还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缺乏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视

  艺术素养亦称为“艺术修养”,是指个体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评价和创作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了艺术领域内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情感反应、审美判断和创造性表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未充分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教师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提升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学生在艺术创作、鉴赏和艺术发展规律理解上的探索。这种教育方式会一定程度导致课堂教学缺少吸引力和生动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限制了学生在音乐领域的深入发展。

  2.2 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

  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大量教师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模式,倾向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导致知识传递模式为单向性,即所谓的“教师中心”教学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相对较少,这不仅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意义

  3.1 加大思维纵深,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跨学科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更具整合性,它强调多学科之间的联合、互融、相互作用,借助多学科融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发挥出教学的最佳效果。它践行跨学科融合,冲破了过去单一学科教学的桎梏,教学思路更加开阔,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同时借助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弥补固有短板和教学方式弊端,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形成发散思维,有利于多方面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课堂上进行跨学科融合,有助于革新教学思维,课堂上不仅要解决音乐的相关问题,还要一并处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问题,实现初中各学科教师备课与教学纵向与横向的交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课堂进行跨学科融合,将开阔其知识眼界,丰富多种知识储备,形成创新型思维,在思考音乐问题时学会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自主探究,增强学习能力,成为综合型人才。

  3.2 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跨学科融合,是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融入音乐教学之中,借助知识间的激烈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首先要全面掌握音乐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还要引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以补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实现多方面发展,为学生学习给予指引。除借助教师的专业知识外,学生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问题,联系其他学科问题解决思路,为音乐学习提供指引,如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深入全面地掌握课堂内容,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跨学科融合将课堂主体定位为学生,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师生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音乐课程的推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做到五育并举

  所谓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目标。而跨学科融合为五育的落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德育方面,音乐学科是一项人文气息浓重的科目,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陶冶情操,升华品格,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智育方面,音乐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曲目创作手法、挖掘创作思想的过程中,逐渐锻炼问题分析能力,形成多角度思维。美育方面,主要涉及两层含义:一为音乐与舞蹈的内在关联,二者共同作用发挥美育;二为音乐与美术的内在关联,二者融合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劳动教育方面,可借由歌曲或是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带领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以上五育的落实,展现出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而若想实现五育并举,则离不开跨学科融合,这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路径以及必要手段。

  4 初中音乐课堂实行跨学科融合的主要原则

  4.1 生本性原则

  回顾从前的音乐教学,教师多采用硬性灌输式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以机械性记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若想在初中音乐课堂施行跨学科融合,则必须转变过去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发展特点、实际学情,革新教学方法,增设趣味性教学活动,构建与课堂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高效吸收各学科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师还应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设置提问、游戏环节,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知识储备。

  4.2 适宜性原则

  初中音乐课堂上实行跨学科融合,还应秉承适时、适度、适宜的原则。换言之,多学科的融合应当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硬性融入,要关注各学科间的共通性,寻找音乐学科同美术、地理、语文等学科的内在关联,这样的融合才能发挥教学效果,符合音乐本位的要求。再者,跨学科融合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合理安排一节课中各学科专业内容,确保知识适量,教学活动强度适宜,防止学生出现学不会、记不准、跟不上的情况,而适宜的教学节奏也会减轻学生的压力,保证学生的高效学习。

  4.3 多样性原则

  实践证明,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无法保持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行跨学科融合,为满足跨学科、多类型知识信息的呈现与渗透需求,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遵循多样性原则。在完成多学科融合落实的基础上采用情境教学、提问教学、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5 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践行跨学科融合

  5.1 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音乐学科包含内容多元,涉及面较广,不仅限于听觉活动,还涉及视觉感官活动,由声音构建多彩的画面。以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妙的人声”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向学生普及多种类型的人声,掌握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以及男女低音的发音特点。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就可融入美术学科知识点,用美术中色彩的饱和度、明暗度、冷暖色调来表现不同人声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男女高、中、低音的代表性曲目,同时展示几种象征色彩的卡片,分别为蓝天、云朵、太阳、向日葵、土壤、河流,它们代表的颜色分别为蓝色、白色、红色、黄色、棕色、绿色。在展示完卡片后,教师要让学生将代表男女高、中、低音的音乐作品同色彩卡片进行连线,即女高音穿透力强,热情似火,与灿烂的红色太阳正好相配;女中音则给人浑厚高雅又不失生命力的感觉,这与黄色向日葵的气质极为相近;女低音婉转动听,低低絮语,犹如绿色河流,悄悄流过心田;男高音嘹亮通透,与自由洒脱的白色云朵相一致;男中音像蓝天,无畏地任云彩依托;男低音低沉富有质感,犹如棕色土壤,包容万物。通过将人声具象为色彩,给音乐以鲜活的色彩,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习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想法,答案不唯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以美术融入音乐教学,使音乐不再局限于听觉,而是视听多重感官的参与,同时能够为课堂增添趣味,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音乐素养。

  5.2 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音乐课堂上少不了歌曲的教学,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构成的,歌唱是高级的说话,是有旋律的朗诵,是带有音乐性质的讲故事,这与语文学科存在共通之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践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歌词,理解创作背景及歌词的含义,在歌词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整首歌的感悟,了解中国诗词的韵律内涵。学习这首歌时,具体字的发音与平时讲话完全不同,其融入了方言,同时还有说唱音乐独特的声韵,为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苏州方言的视频,学生跟随视频学习方言,熟悉苏州评弹的唱腔和说唱气韵。学生在模仿歌曲中具体字的读音韵脚时,能够感受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拓展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激发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一个个汉字组成了合辙押韵的诗词,诗词搭配旋律组成了婉转动听的唱段,音乐以语文学科作为基础,为文字谱写旋律,以戏曲的形式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使其被更多人欣赏学习。

  5.3 与生物学科的融合

  初中生正值身体快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变声,尤其是初中男生,他们的声音变粗,更加浑厚低沉,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使得学生不愿在公开场合唱歌,很排斥音乐课。此时无法用音乐单一的视角解决该问题,必须延伸到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上,即音乐教师应教授学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理变化,并学会科学发声。

  处在变声期的学生,男生喉结显现,相应的声带发声改变,声音浑厚;女生不显现喉结,相比男生,声带表现出短、窄、薄的特性。上述变化使得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声音不再悦耳动听,因而失去歌唱的信心。面对这种心理,初中音乐教师要适当地为学生普及生物学知识,使其了解人体发声器官、变声特征,在掌握这些生物学知识后,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变声,平和接受自身生理上的改变,并用科学的练声方式辅助其平稳度过变声期,重拾对音乐和歌唱的信心。

  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入发声器官的讲解环节,可借助具体图示加深学生的认识,进而在歌唱时科学调动各项感官,正确发声。例如,在呼吸器官讲解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如何正确呼气、吸气、扩展肋间肌;通过发音器官的讲解,促进学生合理使用声带,自如发声;共鸣器官的讲解则能够增强学生对乐曲的调节与感知力。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学习音乐,能够加深对声音的剖析,科学发声,进而降低音乐学习难度。

  5.4 英语学科的融合

  多数情况下,乐感好的学生,英文发音也更加标准规范。这是因为音乐与英语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英文的发音要素有语调、节奏、音高,而音高、节奏也正是音乐的基本元素构成,由此可见,音乐学科与英语学科存在共通性。从本质上来说,歌曲演唱与英文表达均起始于模仿,拥有高水平乐感的人对音调、旋律有着更强的感知力,英文发音标准的人则更能控制英文发音的抑扬顿挫,这种听觉的输入以声音为媒介用发声器官灵动地表述出来,这是一种感官的呈现。例如,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英文歌曲《雪绒花》,在学习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营造的氛围,教师要教授中、英两版。在英文版的教学中,教师需先进行领读,让学生熟悉英文歌词,正确发音,掌握歌曲的节奏、语调,做到灵活发音。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版的歌词为更加押韵,营造意境,并非完全按照语法要求编写,此时音乐教师要与英语教师进行沟通,向学生明确指出这一点,以免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出现混乱。

  5.5 德育学科的融合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将德育学科与音乐教学相融合,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深层含义与独特价值。通过精心设计德育元素,使之与音乐教学巧妙融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例如,在教授《祖国印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歌曲轻快流畅的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唤起学生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学生借助对歌曲的学习,唤起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并由衷地体会到自豪感和幸福感;在《梨园英秀》教学中,教师可以戏曲角色扮演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学习的热情,进而传承中华优秀的国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此外,教师可以对音乐教材中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解析和主题分析,根据歌词内容及其所传达的核心主题,实施分类教学策略。针对爱家爱国主题的音乐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使其深刻体验并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崇高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热爱,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和传承的自信心。在人间真情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品中对母爱、亲情的赞颂,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教育学生珍视家庭亲情,爱护家人,重视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在美好品格主题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作品引导学生培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品质。

  德育作为教育的基石与灵魂,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职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滋养力量,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实施,使音乐教育与德育能够相互支持、相得益彰。让德育为音乐教育注入深刻的内涵,而音乐则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翱翔空间。通过歌声,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巩固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

  5.6 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音乐学科中亦蕴含着与数学紧密相连的知识元素,如音符、节奏以及旋律等。在音乐的简谱中,从do到si的七个基本音符,巧妙地采用数字1~7来表示。如同数学中0~9这些数字能够组合形成各式各样的算式,音乐中的这七个音符同样能够编织出千变万化的旋律。音乐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带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而数学同样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强化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多方面作用。

  节拍的准确性在音乐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会正确地数拍子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研究乐谱的过程中,理解并识别不同音符及其对应的时值成为提高音乐素养的关键步骤。例如,十六分音符每拍占四分之一的时间,这种时值与数学中的比例概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拓展其思维能力。

  音乐是一种充满浪漫和感性的艺术形式,而数学则代表了理性和逻辑。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这种想象力与数学相结合时,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解题视角,巧妙地解决疑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6 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高度落实五育并举,而跨学科融合则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是立德树人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一环。在初中音乐学科实行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以人为本,秉承教学方法多样性、适宜性原则,合理融入美术、语文、生物、英语等学科,发挥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进而全方位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其音乐审美与核心素养,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长郡梅溪湖智谷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