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荣胜 刘淑怡
我们期待以“秋收”为主题,呈现盛世中华的大美图景,为此,我们将拍摄地锁定广西的龙脊梯田。龙脊梯田的秋色,是中国的秋季美景之一,层层叠叠的梯田,金色的稻浪与田间劳作的瑶族同胞,共同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壮美图画,很符合我们对这部影片的设想。
位于龙脊梯田的大寨村,距县城36千米,在发展旅游致富之前,这里曾经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影片的主人公潘保玉,是土生土长的大寨村村民,也是早期带动全村发家致富的村民之一。通过和旅游公司合作,他开办全村第一个农家乐,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典范,其妻女都是红瑶文化的传承人,潘保玉带领村民将梯田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了红瑶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得益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政策的落实,金秋十月,在潘保玉一家忙着收割稻谷的同时,村民所经营的民宿也迎来了大批客人。
在前期筹备过程中,我们对拍摄对象、拍摄地点精心选择,充分考虑了人物的身份是否具有代表性、故事性;场景的选择是否具有观赏性、独特性。在确定拍摄地点之后,我们希望将传统农耕方式与当地美景相结合,将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巧妙植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内容,展现在乡村产业欣欣向荣发展态势下,景美、人美、物产美的瑰丽中国。
我们将作品《金秋的大寨》定义为诗意型微纪录片,希望以诗情画意的视听语言,展现广西龙脊的梯田稻作文化。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中将纪录片分为六种类型,认为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 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如今,我们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看到很多类似于伊文思创作理念的短视频,它们大多时长一分钟左右,画面唯美,无论是氛围感,还是节奏、音乐,都做得非常好。但是,这种类型短视频,很难完成层次分明、立体饱满、深入深刻的叙事。因此,我们将诗意型纪录片与旁观式纪录片结合,大量采用跟拍、抓拍的拍摄手法,增强节目的故事性,拓展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究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拍摄手法上非常讲究,每个镜头的影调、构图、光影效果都非常好,包括后期调色所营造的氛围感也非常高级,能够将中国传统美食色香味俱全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拍摄《金秋的大寨》时,拟定了自己的拍摄风格,有意识地采用了光影构图、色彩构图、景深构图、前景构图等手法,注意画面的氛围感与故事感,竭尽全力达到诗意型纪录片的效果。
在确定选题之后,我们一起查阅了许多当地的新闻报道,查看当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有关的纪录片及短视频,在社交软件上搜索浏览了当地的最新情况。到了当地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想象的有出入,所以,每次拍摄结束后,我们都会开会讨论,汇总当天的拍摄素材并调整次日的拍摄计划。
这次节目制作经历,让我们在个人的短视频创作上,实现了较大突破。团队成员都是初次尝试拍摄诗意型纪录片,而且是第一次尝试把节气文化和不同地域的农业活动相结合。
我们在拍摄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拍摄了很多很美的镜头,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进行了实践演练;在影片主题的提炼方面也实现了很大的突破,把影视创作与乡村振兴、助农扶贫等国家政策结合,记录了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
(作者李荣胜系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二级导演;作者刘淑怡系独立影视制作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