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路径研究

  • 来源:营销界
  • 关键字:数字经济,路径,研究
  • 发布时间:2024-08-27 17:18

  宋鹏(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结构失衡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家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保持经济增长的韧性。因此,数字经济与金融耦合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当前我国金融正从“做大总量”向结构性“有增有减”转变。有鉴于此,本文从数字经济助力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并提出了“四化”目标,即产业数字化、金融信息化、金融民营化和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金融资源

  开展数字经济助力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数字经济的思想理念已渗透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变革的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反映为金融供给与企业融资存在结构性匹配问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一方面,大量的货币在实体经济之外空转,虚拟经济的“钱多”和实体经济的“钱荒”并存。202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达266.43万亿元,货币化率为228%,这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存量资金较为充裕。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却存在明显的资金缺口,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反映出当前实体经济遇到的问题并不是资金短缺,而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也表明现有金融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所存在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无法有效支持创新、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形成制约。因此,在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金融高效发展的格局,就成为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难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结构问题开始凸显,表现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尤其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32.5%,同比下降2%。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53.55%,比上年末下降4.6%。杠杆率下降了,但投融资矛盾依然没有被彻底解决。一是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地产商的负债依然偏高,需要“做减法”;二是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不足,需要“做加法”。这就要求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与传统的优序融资理论不同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由于银行贷款审批严格,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将民间金融及影子银行作为融资补充。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占比仅在三成左右。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成本呈加速上涨势头,尤其是融资成本。就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在2009—2022年,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6%左右,2022年前三季度在6.97%以上。其中,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7.04%。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郭树清指出,大中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在10%以上,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在20%以上。除常规的贷款利息外,中小企业还要负担诸如担保费、管理费、评估费、验资费等相关银行费用。此外,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融资成本年利率平均为36.6%。较高的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金融资源垄断问题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边缘化、银行体系缺乏竞争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较慢。国有控股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大约占据了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70%左右。2022年末,在16家上市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在总资产、市值、总收入和净利润占比方面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股份制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目前仍然处于补充地位,银行业市场还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在竞争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优势较大、中小银行机构实力偏弱的局面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未来,只有通过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竞争,我国的银行信贷实际利率才能有效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从而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从金融资源配置方面来看,国有银行受行政性金融调控政策和较为保守的经营思路的影响,倾向于根据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和项目规模大小进行信贷配给。与国有控股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风险偏好相对更高,更加深耕地方,更具有渠道下沉的优势,在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方面优势更为明显,能够满足多元化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未来,中小银行需要做到稳健经营,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加强数字科技实力,开展特色化经营,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从我国金融市场的总体交易结构来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我国目前交易较为活跃、规模较大的金融市场。前者为微观经济主体调剂资金、规避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场所,而后者建成了规模较大、层次较多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融资的贡献越来越大。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投资者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来发掘、匹配金融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化路径

  一、以数字技术赋能金融结构改革

  面对企业融资难和金融垄断的问题,数字技术可以提供相应的破解思路。数字技术立足于大数据与技术创新,具有强大的联结、渗透和融合的特性。通过与传统金融业的渗透融合,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征信信息的共享,并通过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促成投融资双方的合作,使银行可以精准授信并对贷款进行有效跟踪。第三方支付也通过将大量的闲置资金汇聚成资金蓄水池,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在融资的可得性和贷款的安全性方面,数字风控技术为企业树立了信用价值观念,金融机构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债务方的经营信息,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利用大数据发现风险点,并及时提出预警。金融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数字技术则是我国金融发展新的推动力。数字技术是工具,服务实体经济才是金融的根本目的。因此,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对金融产业链的渗透,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是值得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利用数字技术打破金融垄断

  当前,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金融结构的优化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构建“数字中国”,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我国经济发展亟须立足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积极利用数字经济赋能金融发展“脱虚向实”,从而有效解决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力、消费需求不振等一系列复杂的金融问题。

  针对我国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可以先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精耕细作”,促成我国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性。具体来看,一是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产权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打破行政垄断。放宽金融准入限制,引入民营资本等竞争性产权,提高金融竞争度。二是中小金融机构要有正确的市场定位,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体现自身的经营特色,进行专业化和差异化经营。三是打破“玻璃门”、关闭“旋转门”,让民营资本能以平等的市场主体的身份进入金融领域,并通过实行“错位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快以金融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进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和创新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壮大和优化机构投资者,为企业融资提供常态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资金支持。五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完善征信体制,建立失信惩罚机制,通过法律手段授权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释放数字金融潜能,实现“四化”目标

  金融的本质就是通过机制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因此,要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找寻数字经济、金融耦合发展的突破口,释放数字金融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四化”标准。

  一是实现产业数字化。即加快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积极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构建实体经济和金融数字征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资源要向相关产业倾斜,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布局。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企业融资、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稳步推进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

  二是实现金融民营化。即通过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民营金融机构,逐步放松对民营金融的管制,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加快金融行业资源整合,简政放权,实现国有金融机构真正的股份制运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和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在保证信用体系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民间金融在阳光下参与公平竞争,从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供给力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三是实现金融信息化。充分发扬数字经济积极创新的精神,利用其能对金融数据深入分析和精准匹配的优势,打造高质量、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重视人才建设,为数字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

  四是实现治理现代化。也就是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首先,建立包容、创新的监管治理体制,兼顾金融风险和数字风险的特殊性。通过建立具有协调性的监管体系,来构建高效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其次,高度关注大数据的安全性和专用性。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强化事前审查和事中预警,防止互联网金融平台因闭环经营而形成新的垄断。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我国在加强金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打造“穿透式”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要打破部门之间的边界,进行协调性、多元化的监管。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不断加大金融监管体系的整合力度,完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监管智能。要建立具有稳定金融功能的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金融业的综合监管以及“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方面,数字技术的功能当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大量资金沉淀在金融领域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从而使金融“脱实向虚”发展的顽疾得以根治。对金融领域来说,数字技术虽然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风控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工具,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在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宏观监管的背景下,也可能成为金融套利工具,从而阻碍普惠金融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就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金融机构要立足金融本体,通过数字技术精准弥补市场融资缺口,构建针对实体经济资金的精准调控网络,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最终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产业数字化、金融民营化、金融信息化和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王紫宇.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结构改善与实体经济增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1):43-52.

  [2]李扬,程斌琪.金融科技发展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度量与作用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8(3):44-52.

  [3]刘健桂.论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3(13):42-43.

  [4]蔺鹏,孟娜娜,周艳海.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的“痛点”分析及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J].农村金融研究,2018(9):62-66.

  [5]吴桐,李家骐.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8(12):98-108.

  [6]张林,冉光和,陈丘.区域金融实力、FDI溢出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J].经济科学,2014(6):76-89.

  基金项目:2023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23RKY04014)。

  作者简介:宋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金融结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