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下电商助农的发展与探究
- 来源:营销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经济,发展,探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27 19:59
文/张朕华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商行业已经成为建设数字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电商在助农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详细探究了数字经济时代下电商助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下电商助农的发展现状
一、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
农民的首要经济来源是销售农作物和农产品。在过去,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集市等传统的销售渠道和面对面的销售方式,这导致农产品的销售效率较低,农民的收入缺乏稳定性。2003年,浙江省衢州市粮食收储公司创办了“中国网上粮食市场”,这是集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信息服务、价格发布于一体的粮食行业性综合电子商务网站,该网站的问世为粮食流通插上了电子信息技术的“翅膀”,实现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农民可以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售给全国甚至全球的消费者,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电商平台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在电子商务以及网购平台蓬勃发展之前,各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导致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很难有成就。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平台的推广和销售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2022年《中国农产品产业带电商50强排行榜》发布,其中五常大米、广东荔枝、云南普洱茶、盐地滩羊、宿迁霸王蟹等各地域的特色产品榜上有名。这充分说明,通过电商平台的宣传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地域品牌特色,这使得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更好地塑造和传播,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电商行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电商平台也可以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提供更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权益保障,这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忠诚度。
三、电商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可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随着人们对电商平台的频繁使用,电商平台结合大数据,可以收集和分析市场需求、价格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且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趋势,避免供需关系失衡。
通过电商平台的集聚效应,农村的特色产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该领域,农民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扶持,还能够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同时,电商平台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如支付、融资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数字经济时代下电商助农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品牌优势不突出
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地理位置、土壤、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可能会忽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例如,“榆林芹菜事件”的发生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忠诚度,而且制约着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此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在目前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往往倾向于购买知名或主流的农产品品牌,如方家铺子、十月稻田、禾煜等,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同质化,难以充分形成和发挥独特的品牌优势,进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电商平台运营成本较高
电商平台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成本。对于一些农民来说,他们可能缺乏电商运营的经验和技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电商运营技巧。电商平台也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服务器、网络宽带等,这些技术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还需要寻求通信运营商的帮助,依靠网络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包括广告投放、社交媒体推广等。
因此,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电商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电商平台的运营成本和农民的负担。
三、物流配送体系存在缺陷
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是电商助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常,农产品运输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较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如果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或者配送存在延误等问题,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满意度。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相对完整,但仍存在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盛产小麦、玉米、青稞等粮食以及水果等农产品,但对这些农产品主要的需求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超长距离的地区运输以及产品高损耗率,使得物流运输时间长且成本高。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且地貌环境复杂,这给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和配送体系覆盖带来了难度。此外,西部地区由于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以及相关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当地农村电商模式的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下电商助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政策的扶持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电商助农的支持力度,完善当地农民创业扶持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策略,全力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和转型,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电商的高效发展。
目前,电商农产品仍存在质量不一、市场监管滞后等问题。部分不良商家为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将不合格农产品或与直播实物差距甚大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借用“助农”标签迷惑消费者,这些行为使消费者对直播助农的信任度下降。此外,由于商家在线销售的数据不断更新变化,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的审核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进行监督和治理。
因此,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电商行业的监管,加大治理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电子商务的监管与治理是统筹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加强特色品牌建设
部分基建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品牌缺乏辨识度,这也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痛点。为了提升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就需要从农产品种类、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文化等方面来建设特色品牌。
丰富农产品种类就需要采用新思维和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制作出满足消费者多重需求的创新性农产品,从单一化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过渡。例如,产自内蒙古的牛羊,除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新鲜肉食外,还可以通过风干等二次加工方式,做成牛肉干等美味、特色食品;提升产品质量就要设置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生产、制作以及运输环节的质量控制,用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打造特色的产品文化就要根据地域特色,同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推广,传播积极向上的农产品文化,培养消费者的爱农情怀。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在农村电商发展的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理论、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部分农村电商存在理论知识薄弱、融资手段单一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等问题,这也成为农村电商多样化发展的阻碍。
为了保障农村电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电商从业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从《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数据来看,我国对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将逐渐上升,人才缺口将达350万人。因此,相关部门应联合当地农业类院校、企业,联合培养“现代化新农人”,打造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让电商人才、农业专家等定期驻村,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电商意识和技能水平。
另外,当地相关部门应密切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加大资金和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大电商平台都非常重视在农村地区的投入,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吸引电商平台在农村建设电商产业园,为投身农村电商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就业帮扶,通过政企联动获得企业力量支持,进而激发当地农村电商发展的潜力。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受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最后一公里”是困扰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短板,对农产品的流通和网络通信末端的覆盖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为此,要加快完善县级、村级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这意味着电商助农新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力量。
对于有条件发展农村电商的地区,当地相关部门应尽快完成对道路的建设,保证农产品流通的稳定性。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站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水平。此外,从农业生产中直接得到的食品属于初级农产品,如水果和蔬菜等生鲜农产品,这些初级农产品对保鲜、防腐有着较高要求,进一步优化及改善物流仓储基础设施是发展电商助农的重要保障。
数字经济时代下电商助农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品牌建设
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需要从农产品种类、质量、文化和产业规模等多个维度进行规划。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未来需要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促进农产品生产、制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电商平台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电商平台将更加智能化。通过运用智能化的电商平台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和服务。这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满意度,促进电商助农的发展。
三、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升级
为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未来将加强物流配送体系的优化升级。通过提高物流配送技术的自动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以及加强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等措施,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这将有助于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满意度。
结语
农村电商是在数字化背景下以电商平台为媒介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为农产品提供便捷的销售渠道,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效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重要动力。作为新发展模式,电商助农仍存在各种问题,各地只有立足于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本地需要的电商助农模式,才能让电商助农新发展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电商助农提质增效的科学发展要求,也是基于农村电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宫中怡,姜克银.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11):131-134.
[2]孙毅童.我国电商助农发展现状与促进策略浅析[J].南方农业,2023(6):125-128.
[3]李然.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商助农发展策略[J].当代县域经济,2023(7):77-79.
[4]彭娟娟.直播助农:乡村振兴和网络扶贫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新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3(17):179-181.
[5]陈雨瞳,韩紫嫣.乡村振兴背景下直播助农的提升路径[J].新媒体研究,2022(12):44-47.
[6]齐志明,宋豪新.农村物流助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3-11-03(7).
[7]齐志明,宋豪新,邵玉姿.农村流通活 县乡消费旺[N].人民日报,2023-10-11(19).
[8]齐慧,潘卓然.建设乡村振兴路[N].经济日报,2023-11-15(6).
[9]袁辰辉,乔秀花,罗章松.河南省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村委主任,2023(10):54-57.
作者简介:张朕华,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