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丁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极端天气频发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已提前到来?面对气候变化,如何制定科学的适应与减缓措施?

  7月23日,山西省气候中心发布消息,太原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8℃,较上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最高;7月24日6时至25日6时,河南省北部、中西部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西北部、中西部地区出现了8级以上雷暴大风,局地风力可达10到11级,河南省气象局处于重大气象灾害(强对流、高温)四级应急响应状态。

  极端天气并非只“偏爱”中国。今年以来,暴雨、热浪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多地频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根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C3S)官网7月24日发布的公报,2024年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气温为17.15℃,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

  极端天气频发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已提前到来?面对气候变化,如何制定科学的适应与减缓措施?近日《瞭望东方周刊》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丁丁。

  突破“1.5℃”

  “曾经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已势不可挡。”2015年12月12日晚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彼时,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195个国家谈判代表签署通过了《巴黎协定》。各国一致同意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乃至1.5℃以内。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丁丁回忆结果宣布之前:“大家通宵达旦等待着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8年后,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再次重申《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特别指出1.5℃的气温升幅与2℃相比,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大大减轻,强调要采取紧急行动和提供支持,确保1.5℃的目标可实现。

  为什么是1.5℃?丁丁解释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1.5℃增暖特别报告》中,根据多项证据,包括自1950年以来极端事件变化的归因研究,科学解释了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约 1.0℃(可能区间为 0.8℃至 1.2℃)。如果继续以目前的趋势上升,全球升温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

  2023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未来4年全球升温超过1.5℃的可能性为66%。

  如果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以内,会比“升温2℃”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比如说——全球缺水人口将减少一半;经常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大约4.2亿,遭遇异常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6400万;由高温、雾霾和传染病所导致的患病和死亡人数将下降;海平面将少上升0.1米,北冰洋海冰消融会更少;失去栖息地的脊椎动物和植物数量将减少一半;全球大部分珊瑚礁也可得以幸存。

  然而,目前1.5℃这一阈值面临着被突破的风险。

  7月8日,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公报称,截至2024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高出1.5℃。

  中国气象局7月4日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现出增多趋势,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

  丁丁认为,极端天气这种小概率事件,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个气候趋势作出研判。“以我国为例,洪涝灾害频繁侵袭北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将发生变化。”

  但她同时解释,提前突破1.5℃的安全阈值,并不意味着极端气候的提前到来。“在讨论气候变化时,我们通常以10年作为一个统计周期。如果每年上升的平均温度都超过1.5°C,且持续了10年及以上,我们才可以说温度上升超过1.5℃。”丁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减缓与适应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总占地3800亩的采煤沉陷区,遍布三万余块光伏板,从高处俯瞰,犹如蓝色海洋在大地上铺展。目前,这里年均发电量为1.28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12万吨,减少碳排放12.76万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

  “按照业界共识,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其中减缓是遏制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挑战。”丁丁说。

  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强调通过减少碳排放或增加碳汇,让气候变化的速度变慢,这需要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等经济社会系统实现低碳转型,比如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植树造林、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

  与减缓相对应,适应强调趋利避害,降低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或预先防范风险。“我们在编制适应方案的时候,主要通过调整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系统和管理体系来实现。例如,建设海绵城市以加强抗洪、抗旱、抗风暴的能力,保护森林等生态系统以减少灾害,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体系以提前防范气候风险。”丁丁说。

  2017年,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将海南省海口市、陕西省西咸新区、浙江省丽水市等28个地区列入试点名单,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路径和模式。2024年,按照《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安排,确定公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等39个市(区)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试点建设启动以来,各试点城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如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加入《巴黎协定》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

  “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车产销量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销量占全球60%以上。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正是由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全球风电成本降低了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90%,这为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丁丁说。

  丁丁介绍,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等一系列措施。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仍将持续。世界各国资源能源禀赋不同,能源转型的基础、方式和面临的困难均有所不同。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电在我国电力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我国气候类型复杂,气候风险交织,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紧迫性不断凸显。在推进减缓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精准,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丁丁说。

  算好总账

  北京,市民张啸早晨步行至地铁站,选择地铁弱冷车厢;在办公室,他将空调温度调至26℃至28℃之间;午饭时他和同事骑车或步行前往附近的餐厅,并使用自备餐具;下班后,张啸在超市购买了食材,回家自制晚餐并严格“光盘”。

  浙江衢州郊区的虎哥分拣中心,废纸、玻璃、金属、塑料等垃圾在流水线上被分拣,打包压缩成不同颜色材质的方块,码放在仓库里等待回收利用。与此同时,垃圾回收也会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个人碳账户。除了垃圾回收,衢州居民办理线上政务、搭乘公共交通出行、节水节能等行为,都会转化为个人碳账户中的碳积分。碳积分高的个人碳账户,将会获得金融机构的绿色授信,比如个人贷款产品利率最高可降低20个基点。

  “一件儿童长袖衫,从原料到制作完成、打包,碳排放量为7.9442公斤,其中约60%是澳大利亚牧场在羊毛生产环节产生的。”近期,山东青岛狮诺服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毅,拿到了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颁发的碳足迹声明。

  碳足迹是指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或是在产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

  “应对气候变化就像居家过日子,要学会整体规划,算总账。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某一个环节不采取风险控制,或者成员中有一个‘败家子儿’,就会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丁丁说。

  2000 亿吨!这是将长期变暖限制在1.5℃的碳预算剩余量。“总量就这么多,假设2000亿吨是个进度条,如果不采取行动,我们会看到进度条一点一点变短。”丁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正在迅速耗尽预算——全球每年排放出约400亿吨二氧化碳,按照这个速度,整个碳预算将在2030年前耗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从现在起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 9%,才能使 1.5℃的限制仍有望实现。

  丁丁进一步解释,在全球范围内,要实现气温升高1.5℃以内这一目标,各国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应“迅速而广泛”改变。水力、太阳能及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需要剧增,由20%增至70%。同时,煤电比重由40%降至10%以下。包括甲烷在内的其他温室气体必须大幅减排。人为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到2030年要比2010年时减少45%,到2050年要降至“零排放”水平,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消除量对等。

  7月21日,在2024年“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气候变化已经演变为现实而紧迫的危机,给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唯有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是不可逆的,面对变化,考验的是现代化治理水平,也是格局和视野。我们必须算好生态总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丁丁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