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林匹克“串珍珠”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奥林匹克,文明,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29 21:40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在娄晓琪看来,奥运会以城市为载体,以文明为火种,既将奥林匹克文化带到了各个城市,也吸收了各个奥林匹克城市的多元文化与多彩文明。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时隔百年,夏季奥运会再次回到了“现代奥运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的故乡。
巴黎乌迪诺街20号,矗立着一座白色五层建筑,绿色大门右上方,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牌,其上铭刻着:“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1937),教育家、历史学家、人文主义者、奥运会的改革者,国际奥委会的创始人。他出生并居住在这个地方,并于1894年在这里建立了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个永久基地”。1863年1月1日,顾拜旦在这栋房子里出生。1892年11月,顾拜旦发表了后来被称为《奥林匹克宣言》的公开演讲。
2008年1月,文明杂志社在北京面向全球首次出版发行了中法英三种文字的《奥林匹克宣言》。身为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娄晓琪带领团队多年来一直专注奥林匹克文化融合创新与传播互动,努力推动中国成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中心之一。
“顾拜旦发表《奥林匹克宣言》是现代奥运会的起点。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每一次相关历史事件、每一种文明的贡献都是一颗珍珠。我们所做的,就是和国际奥委会一起,用一条线将这些珍珠串起来,让整个奥林匹克的历史文化形成一整套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娄晓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结缘奥运
娄晓琪1965年出生于河南,中学时开始练体育,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专业是十项全能。
大学毕业后,娄晓琪进入北京日报社工作。“学的是体育,也热爱体育,上大学前代表市里参加省里的体育赛事总拿奖,但我并不想以体育竞技为职业,跟体育沾边的体育记者是不错的选择。”娄晓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娄晓琪和奥运结缘,可追溯到1993年。当时,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失利。失望的同时,倾听国际上的声音并分析申奥失利原因,成为体育圈的头号大事。
“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声音:只有开放的国际化城市才承担得起奥运重托,可当时北京连公厕问题都解决不好,如何称得上开放?”娄晓琪回忆说。为此,北京日报社很快发起成立了“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第一项课题就对准了公厕。1994年,北京8个政府机构和20家新闻媒体联合推出“文明工程”,成立了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基金会的使命就是以厕所为切入点,推动北京未来城市更新与发展。
北京的“公厕革命”由此拉开序幕。作为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娄晓琪是这一实践和探索的重要发起人和引领者。基金会以公厕破题,推动政府与社会更加关注当时城市发展中最基础和薄弱的环节。
除了提升公厕等城市硬件,娄晓琪也试图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北京申奥。“按照西方的逻辑,你要参与我的团体或体系,你能做什么贡献?你跟我有什么关联或互补?”娄晓琪说。
于是,他开始研究世界文明的演进与传承,寻找东西方文明的关联,思考“奥林匹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2003年,娄晓琪得知,雅典奥运会火炬将在全球传递,并首次来到北京。他觉得,这是接近、融入奥林匹克的一个契机。于是,他以文明杂志社社长名义给国际奥委会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挑刺”,直陈奥林匹克的危机,认为奥林匹克不能只是体育竞技,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奥运会不应只是精英赛事,而应在更多发展中国家推广并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其中。
“我自己是学体育的,但我认为体育不应单是一种职业。奥林匹克百年发展历程,最终方向也不应是精英体育,而应是惠及全世界普通民众的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大众体育。”娄晓琪说。
13年后的2016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给文明杂志社出版的“《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Ⅱ”作序时写道:“皮埃尔·德·顾拜旦从决定提出复兴奥林匹克的那一刻起,就梦想着通过体育来改变世界。他想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向年轻人传递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建设更好的社会,也让奥运会成为全人类的盛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国际奥委会的神圣使命就是捍卫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并将它们传遍全球。”
宣言广场
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索邦大学,顾拜旦以法国田径联盟秘书长的身份发表了一场演讲,他号召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这场热情洋溢、内容丰富的演讲,后来被称为《奥林匹克宣言》。189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成立国际奥委会,批准顾拜旦起草的《奥林匹克宪章》。
《奥林匹克宣言》被公认为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最早、最权威的文献。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奥林匹克宣言》手稿一度“遗失”,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重新发现。
2008年1月1日,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同年,为纪念顾拜旦诞辰145周年,文明杂志社在全球首次出版发行了中法英三种文字的《奥林匹克宣言》。
从1993申奥失利,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娄晓琪已经和奥林匹克结缘15年。在他的带领下,文明杂志社与国际奥委会携手推出了系列奥林匹克文化读本——《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系列的第一期是《奥运圣火照北京》,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代表国际奥委会为这本特刊撰写了题为《圣火燃烧在全世界人的心中》的序言。罗格写道,火炬接力使奥运会更加贴近社会,为大众创造了参与的机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娄晓琪深耕奥林匹克文化的脚步越发铿锵。
2012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在罗格的指导下,经国际奥委会授权和北京市政府批准,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全球第一座“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广场设计取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三段总长29米的弧形铜碑上面分别刻着中法英三种文字的《奥林匹克宣言》。
罗格为“奥林匹克宣言广场”撰写碑记,同时宣布“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向世界”。同日,在“奥林匹克宣言广场”还举办了“《奥林匹克宣言》全球文明传播”活动的启动仪式,并向全球推出“《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
长卷系列通过将奥林匹克城市联系在一起,与世界共享奥林匹克文化之美,进一步创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模式。
“长卷系列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大力支持,三届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罗格、巴赫都曾给长卷写信、作序。有关奥林匹克文化探索、思考和传播方面的事,我们只要与国际奥委会沟通,他们都会给予指导并回复具体意见,甚至开通绿色通道,让我们直接联系主席办公室。”娄晓琪说。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时任联合国代表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交接火炬的地方,就选在了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巴赫将火炬传给沙希德,代表奥运火炬从奥林匹克大家庭传给了世界人民。”娄晓琪说。
北京故事
北京广渠门内一座大厦的4楼,是娄晓琪和团队工作的地方。推开娄晓琪办公室厚重的玻璃门,仿佛进入了一间档案馆、资料室——墙上贴着世界地图,书桌和柜子上满满都是厚厚的册子。
“别小看这幅地图,地图上206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成员,联合国成员才194个,奥运大家庭成员比联合国还多。”娄晓琪自豪地打开一沓又一沓总长达60米的长卷,对长卷上的每张图片、每段文字,他都能如数家珍。
长卷系列如今已经出到第四卷,让娄晓琪感触最深的,是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的第三卷。
2021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即将举办,正在筹备长卷Ⅲ的娄晓琪前后两度去东京寻找灵感,但都未成功。“回国后我研究发现,从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开始创办,到公元前104年汉朝颁布《太初历》,确立‘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这期间的数百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东西方两种文明的支点,春节和古代奥运会一静一动,都以欢聚团圆为主题。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是人类文明的缘分。”
以此为灵感,长卷Ⅲ制作了一个长表,包含了奥林匹克大家庭206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名字,同时以《太初历》颁布和古代奥运会开幕两个时间点为“起点”,在长表上展现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时间线,让读者对人类文明的交融映照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在娄晓琪看来,奥运会以城市为载体,以文明为火种,既将奥林匹克文化带到了各个城市,也吸收了各个奥林匹克城市的多元文化与多彩文明。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32年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奥林匹克文化创新发展的三座重要城市——雅典、巴黎和北京。”娄晓琪说。
雅典是古代奥林匹克发源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源头和奥林匹克圣火的采集地。巴黎是《奥林匹克宣言》的诞生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也是《奥林匹克宪章》等规则体系的起草地和策划源头。
北京,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过去,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是两条平行线,包含的是完全不同的运动,承办的城市也没有交集。直到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才把奥林匹克的两个核心运动体系——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有机连接在了一起。”娄晓琪说。
奥林匹克在北京发展,不仅对中国、对北京有积极意义,国际奥委会也明确表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融合,丰富和发展了奥林匹克文化,为推动奥林匹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典型范式。”娄晓琪说。
来北京上大学,留在北京工作,为助力北京申奥投入心血,到见证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娄晓琪对北京的感情深厚。如今,他每天会在办公室附近的天坛公园里跑步,经常与同来锻炼的市民聊天。节假日,他有时会去距离天坛公园20公里的国家速滑馆,与滑冰的青少年交流。
“天坛公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两者的建成相差602年,但在发展大众体育方面,如今都在发挥功能。”娄晓琪说,“奥林匹克和举办城市就是这样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现在回忆起2003年写给国际奥委会的信,‘奥林匹克不能只是体育竞技’‘奥运会不应只是精英体育’,我们这些往日的夙愿已经在北京变成现实。”娄晓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