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瑞茵 魏金兰 许玉珍(浙江大学)
虽然在退款之后,消费者的钱似乎只是回到了原本的位置,但很多人仍然会下意识将退还的钱与没有经历过退款的钱区别对待,更加轻易地将退款花出去,这是为什么呢?此处涉及到两个心理学概念,即心理账户与财务义务。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从心理上将钱按不同的来源和用途进行分门别类的过程。消费者对退款的感知受到了被称为“指定用途”的心理账户的影响——即消费者给每一笔钱都贴上了特定用途的标签,例如食品和娱乐、家庭储蓄或者个人购买等用途。人们在花钱时就已经给这笔钱贴上了“花销”的标签,钱退回来了,但钱上的“花销”标签还在,所以人们会下意识告诉自己这笔钱还是得花出去,因此可能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花销。
而财务义务指的是人们通过工作、投资等途径获得收入,当收入作为生活支出时,承担了诸如日常开销、住房、交通、储蓄等不同的财务义务。当退款的钱到账,人们会觉得这笔钱的财务义务“消失”了,便开始心安理得地开启新一轮购物计划。于是,可能买下一些计划之外的产品和服务。
2023年,“323实验室”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来验证这两种心理现象。他们让所有参与这个研究的成员想象自己最近赚了 140 元。随后其中的一部分参与者被告知用这笔钱购买了价值140元的 T 恤,又在将 T 恤退货后重新拥有了这 140元。
接下来,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参与者是否愿意用这140元购买一个新耳机,并且让他们回答感知到的这笔钱所承担的财务义务。结果发现,有退款经历的那部分参与者所感受到的财务义务更少,比起其他的参与者也更愿意把钱花在耳机上。
反观商家,他们往往将消费者的退款作为重点“攻克”目标,为了将退回的钱赚回,他们策划了各种“花式”营销手段。许多被退回给消费者的钱其实很快又以购买其它产品的形式回到了商家手中。“满减凑单”的促销活动下,许多消费者为了目标产品成功享受优惠,“聪明地”在凑满下单后又申请退款。有的店铺则采取先原价付款,确认收货后再补一部分差价的促销手段。退款页面除了说明欠款去向,还整齐排列许多“同款且低价好物”的图片和链接。这些无一不诱使着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给更多收入贴上“花销”的标签,又在不知不觉中将它们花了出去。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如何规划消费行为,才能躲过“退款陷阱”?专家支招:首先必须要意识到“退款陷阱”的存在,学会觉察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决策心理,可以在日常采购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退款,如减少参加凑单活动的次数,减少冲动消费的行为等。
一旦退款已经产生,就立即将这笔钱牢牢锁定在“小金库”,撕掉退款“花销”的标签,赋予其新的财务义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退款统一存入一个储蓄账户,并规定这个账户只能用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如教育、医疗或公益等。这样就可以好好“保护”自己的钱包啦!
(黄瑞茵、魏金兰系浙大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学生,许玉珍为浙大融媒体记者团学生记者)
责任编辑:刁雅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