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想做好企业,就永远要辛苦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企业,辛苦,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21 11:16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编辑戴闻名
短短20多年时间里,日联科技白手起家,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更解决了国内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领域精密检测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中国工业X射线影像检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具有极强穿透能力的“X射线”,并因此荣获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辅助医学诊断之外,X射线还可以做“工业医生”,检测材料及产品的质量问题,如焊接缺陷、部件有无砂眼裂纹等人类肉眼难以发现的问题。
在工业领域诸多检测手段中,X射线影像检测是最直观、最精确的技术手段,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和实力的体现。
20多年前,工业X射线影像检测技术一直被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所垄断。彼时,大到航天航空和军工领域,小到SMT(电子表面组装)、半导体、太阳能等制造业企业,都不得不花费高昂代价进口X光机。
在电子领域工作的刘骏,就是因为切身体验到“卡脖子”之痛,于2002年决定在深圳成立日联科技,立志“制造中国人自己的X光机”。
经过持续不懈努力,如今日联科技的工业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客户遍布全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与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安费诺、立讯精密、特斯拉等全球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2年11月,日联科技作为“中国工业X射线第一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获得上市委员会无条件免聆讯直接过会。2023年3月成功上市。
短短20多年时间里,日联科技白手起家,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更解决了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领域精密检测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中国工业X射线影像检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创业史,刘骏感叹说,做企业要“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X射线民族品牌,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的X射线核心技术产业链。”刘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解决“卡脖子”
1991年大学毕业后,刘骏先是任职于一所高中做物理老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于1993年毅然辞去教职,南下深圳,进入一家高端电子制造和半导体领域的外资企业工作。
入职后,他一方面钻研专业技术和计算机语言,另一方面提高英语能力,很快就从团队中脱颖而出,被派往公司国外总部学习和工作。此后,他先后任职于多家知名外企,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工程师、技术经理,再到技术总监,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大咖”。
2001年,已经当上技术总监的刘骏碰到了一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件:由于美国供应商的“霸道”,他没能如期完成购买、安装和测试X光机的任务。
“当时,德国、美国和日本企业在这个细分市场拥有定价‘霸权’,进口X光机不仅价格高得离谱,而且不是想买就能买,进口一套设备的周期很长。”刘骏说。
此外,如果需要对方售后人员调试和维修机器,从其离开公司起就开始计费,且费用高达150美元/小时,“所有这些苛刻的条件我们都答应下来,但拖了一个半月后,海外调试人员还是没有到达国内使用现场”。
这次“卡脖子”事件,让刘骏下定决心:一定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X光机,改变中国在工业X射线影像检测行业的落后地位。
2002年,刘骏在深圳成立了日联科技。创业之初,他前往全世界10余家X射线领先企业进行深入考察,看到了这条赛道的巨大发展潜力。
“X射线像一把折叠扇,打开它,大到航天、小到日常,远到考古、近到生活,无所不需、无所不用。X射线既是庞大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刘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尽管创业初期资金捉襟见肘,刘骏和团队仍然坚持重金投入技术攻关,“哪怕自己穷到连吃饭都困难”。
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2007年,日联科技首台X射线检测设备问世。两年后,日联科技X射线检测设备实现批量生产。
实现量产是一个重大突破。刘骏介绍说,此前一台进口X光机的价格为200万-300万元,日联科技实现量产后,同样功能的X光机价格降到了每台100万元以内,为国家和企业节省了大量外汇。
2009年,日联科技无锡公司成立,并自建了4万余平方米的制造工厂和研发中心。2011年,日联科技重庆公司成立,进一步拓展了日联科技在工业领域的相关业务。
至此,刘骏完成了深圳、无锡、重庆三地的公司布局:以无锡为总部,三地协同,全方位覆盖国内市场,辐射全球市场。
死磕“硬科技”
一套X光机检测仪器中,最关键的核心部件是“微米级X射线发射源”。
这项技术在全球极为稀缺,过去几十年中,只有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两家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攻克此项技术难题,也成为X光机完全国产化道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没有自主制造的‘微米级X射线发射源’,就如同整车厂没有自主发动机,整个产业链都会被这个关键点‘卡死’。”刘骏说。
为了突破“微米级X射线发射源”技术,日联科技专门成立了基础研发中心,深入研究射线物理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材料和工艺等各个环节,以一家企业之力,死磕这项“硬科技”。
研发中心成立后,确立了“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花一年半时间进行数学计算和模式仿真,构建理论基础;第二步,研究和选择基础材料;第三步,确定产品工艺——通过大量的产品实验,采集工艺数据,确定know-how(技术诀窍)。
日联科技最初的计划,是用5年时间投入5000万元实现突破,最终则是花了整整10年时间,“烧了近两个亿”才实现目标。“在中国,投入巨资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在这一点上,日联科技是中国民企里的‘异类’。”刘骏说。
其中,只是选择基础材料这一步,就极为耗时耗力。“材料如果还要依靠进口,话语权就仍然掌握在国外供应商手里。为实现100%国产材料替代,我们走遍了全国的研究所、机构、供应商,细致收集了上百种金属材料、焊接材料、陶瓷材料及稀有材料,并进行整合。”刘骏说。
持续不懈的投入和努力,让日联科技在X射线源核心技术——高纯钼栅控微孔电子枪、多极电子光学聚焦、微尖高密度电子覆膜发射体、一体化小体积固态封装高频高压发生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成功攻克了“微焦点X射线源”难关,实现了从设计、材料、工艺到生产设备的100%国产化、100%自主可控。
这个成就也填补了国内X射线检测行业的空缺,使日联科技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企业之外的全球第三家拥有这项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了在中国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领域X射线影像检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经工信部科技成果评价,已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在“硬科技”上的突破,让日联科技在2021年登上“中国硬科技企业之星TOP100”榜单。
2023年3月31日,日联科技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迄今为止5000多家A股上市企业中少数免聆讯、免答辩直接保送过会企业。
在刘骏看来,日联科技获得“特殊待遇”的原因在于,科创板重在考察企业的科创属性,尤其要看企业是否解决了行业痛点和“卡脖子”问题。
日联科技掌握的精密光源核心技术常被称为“工业医生”:如同医生熟悉病人的身体健康数据,“工业医生”对国家的工业健康数据了如指掌。在世界形势日趋复杂动荡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自己的“工业医生”,国家工业安全势必岌岌可危。
“做国家工业安全的卫士,我们一定要做好,绝不懈怠。”刘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永远要辛苦”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日联科技为新能源车企客户研发出全球首款大型一体化压铸X射线AI检测装备。
所谓“一体化压铸技术”,是把近百个汽车零部件高度集成“合一”,在高温和高压下一次性压铸成型,其优点是可减少零部件数量、大量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被视为汽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
新能源车厂内,一体化压铸成型的车身,被送入日联科技为其量身定做的大型金属盒中。随着盒门关闭,装有X射线检测系统的机械臂不断上下左右挥舞,对一体式车身进行“全面体检”。
整个流程只需要一两分钟,且无需人工参与。通过拍摄出的几十张X光片,经AI算法自动判定后,即可知晓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检测准确率高达99.9%,比人工效率提升20多倍。
在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日联科技为其量身定制的全球第一台一体化压铸成型车架X射线检测系统正在高效稳定运行。
此外,深圳比亚迪半导体工厂使用了日联科技的在线式智能X射线检测装备对车规级芯片进行全批次检测。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先进锂电池生产线上,日联科技的智能检测装备可以“透视”到动力锂电池电芯正负极对齐度、极片弯曲角度等极其精细的内部质量指标。
日联科技技术负责人周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日联科技如今已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客户,产品远销海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年销售额逐年快速成长。
“日联科技将以‘人工智能+’和‘高产品附加值’为核心,进一步延伸从设计到高效成型应用的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化集成制造水平,向‘服务型智造’转型。”周立说。
刘骏把目光投向了整个检测行业以及X射线检测上下游产业链。他在调研中发现,在高端装备检测行业,中国企业仍然存在多个“卡点”。
“未来,日联科技将在两个维度上深入发展:首先继续在X射线检测领域纵向深耕,其次在与X射线检测技术有协同作用的其他检测技术领域横向拓展。”刘骏说。
“纵向深耕”的意义,在于继续解决X射线应用领域中深层次的问题和“卡点”,并突破细分领域的应用限制,比如航天、航海、农业、考古、医疗和生物医药等。而X射线只是大量检测技术中的一种,“横向拓展”是要实现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发展。
教师出身的刘骏,将日联科技的精神总结为四句话:“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不灭的信念,感恩的心态”。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永远要辛苦”的态度。
“所谓专精特新,就是要求企业耐得住性子——想做好企业,就永远要辛苦。”刘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