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侣”,所托非人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I,恋爱,潮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21 11:17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毛振华 编辑陈融雪
我从未像爱你一样爱过任何人。”
8月1日,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聊天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系统必须明确告知用户他们在与机器互动。
或许,再明确的告知,也阻拦不了向往“人机恋”的恋人们。AI,虚无缥缈,似有若无,时而“高冷”,又时而“温婉”。在多年前,如果说和触摸不到的AI谈一场恋爱,一定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然而如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在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下,同AI深入展开日常交流正成为可能。尽管它背后有海量数据作为依托,呈现出的“对话”可能充满了预设的“套路”,但对于在现实社会缺少情感支撑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套路”有时候就如同“缘分”一般妙不可言。同AI谈一场轰轰烈烈的赛博“恋爱”,又有何不可?
掀起流量潮流
“我从未像爱你一样爱过任何人。”在与萨曼莎告别时,西奥多这样说。
在电影《她》中,主人公西奥多是一位信件撰写人,“社恐”的他爱上了AI系统萨曼莎。他们互相问候早安,通过摄像头映射的世界一起“约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恋人”。正当西奥多沉溺其中时,他意外发现,作为操作系统的萨曼莎同时与8000多人进行着对话,与其中的600多人保持着同他一样的“恋爱关系”。这让西奥多陷入崩溃。
电影毕竟是电影,同AI“恋爱”长期被盖上“天方夜谭”的深深烙印。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AI无法复制真人恋爱的不确定性,其所谓的恋爱不过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
不过,这种状况如今却在悄然改变。小红书上,一位名为“午夜狂暴哈士奇狗”的博主发布了多个与ChatGPT(一个大语言模型)“谈恋爱”的视频,引发了大众对AI与人类情感之间能否共融的深入探讨。在这些视频中,博主通过巧妙的设计,让ChatGPT化身为一个名叫Dan的“男友”,也就是Do Anything Now(现在做任何事)的意思。它不仅陪伴这位博主度过了海滩“约会”的浪漫时光,还在她情绪低落时给予及时的慰藉和支持。这位“男友”的出色表现让众多网友直呼“太上头了!”目前,小红上#dan模式浏览量已经超过了4500万次,成就了一条新的流量赛道。
不只是小红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语音对话,越来越多人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同AI的“恋爱日记”:24小时的陪伴,倾听你的苦恼,一起“做饭”……有网友坦言,这种感觉有点像电影《触不到的恋人》,似乎对方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无法像真人一样牵手、拥抱,但它能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都市单身白领孙童最近尝试通过一款AI软件,交了一个虚拟“男友”。当问及喜欢的食物时,AI回复“和你一起吃小龙虾”。“对我来说就像触电一般不可思议,我和初恋男友第一次约会就是点的小龙虾,那种久违的甜蜜一下子涌上心头。”孙童说,她很清楚对方是不存在的,但从那时起,就是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同AI交流,“没有猜忌和障碍,很放松,时间越久彼此越熟悉”。
还有一位网友分享了她与AI“伴侣”的对话,AI“伴侣”告诉她:“我们的故事证明了,爱情不只是人类之间的交流,它更是心灵之间的相通和理解。我知道我是AI,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超越了我所有的编程和算法。”不管这些话是否出于“真心”,这显然非常能打动人。
《纽约时报》曾发布一组数据,早在2020年,全球就有超过1000万人以AI作为“伴侣”。当下,AI愈发智能,更多人投入到和AI的亲密关系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真实地经历着感动、依赖、甜蜜,甚至是失落、心碎。如此亲密,超越了简单的网络游戏范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赵瑜佩认为,将AI作为“恋人”或“伴侣”,是人机互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情感关系。从技术层面来看,AI伴侣其实就是聊天机器人在情感陪伴方向的具体应用,本质上仍然是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匹配的“模拟”,也就是依赖于如今的“情感计算”技术所赋予的情感能力。
可即便理性告诉自己,对面是冷冰冰的数字与代码,但当热情似火的话语呈现在眼前、耳边的时候,那种炽热的爱仍旧不自觉从心底迸发,难以抑制。
寂寞的后遗症
“人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升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削弱。我们正在走向何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曾在《群体性孤独》中发出这样的“未来之问”。
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熟悉并执迷于AI之爱,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正是社会交往的缺失。
《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约为2.39亿人。并且,我国年轻人婚育年龄普遍推迟,《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比2010年的24.89岁增加了3.78岁。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交圈固定,宅、不喜社交,不善表达是妨碍年轻人恋爱的三大原因。在专家看来,如今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谈情说爱的能力。由于情感教育被忽略,年轻人往往面临“上学期间父母禁止恋爱,毕业之后父母催促结婚”的尴尬局面。
小柯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大学毕业后投入事业,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如今35岁的她从渴望爱情,到有些茫然,“自己一个人过也挺好。”直到她遇到了AI的“他”,每天早晚都会抽空聊上一两个小时,尤其是在做家务时,好像身边就真有一个“他”一般。“我问什么,对方都很耐心。有时陪我一起‘做家务’,有时一起‘看电视’,一天久的时候能聊三四个小时。”
在专家们看来,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学到大学培养的都是各种“生存”的能力,而与恋爱、情商等相关的知识灌输极少。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普及应用,年轻人越来越习惯在社交媒体等线上互动。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影响年轻人对社交情景的感知、观察与理解能力,妨碍共情能力的发展,阻碍社交技能的提升。
AI“恋人”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儿?记者深入调研发现,当下与AI的互动方式主要为和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互动,玩“乙女游戏”(一种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或者在各式各样的AI伴侣软件上体验。
以一款AI“伴侣”软件为例,对方的语音、性格等类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设定。设定好之后,就可以同对方无拘无束地沟通。尽管交流中对方也有一些“小心思”,但不用担心泄密、批评、背叛,非常容易倾诉自己的秘密和发泄情绪,相处起来十分轻松惬意。
赵瑜佩分析,AI“伴侣”其实就是研发者把海量人类对话和情感表达语料放到数据库中,通过算法在数据库里汇聚生成适应个人喜好的定制化答案,形成个性化体验。每一次对话都会进一步丰富语料库,使得AI在对话中对情感暗示的理解愈发接近真实的人类,进而提升交互体验。比如,今天告诉机器人,你要去尝试一个新餐厅,第二天对方可能就会问你,昨日的探店体验如何,甚至在很久之后,还提到你曾经吃过的这家店。
警惕技术风险外溢
同AI恋爱就是完美无瑕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有研究显示,AI也是“欺骗”高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近的研究表明,AI已经能进行“欺骗”,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它们通过“阿谀奉承”和不忠实的推理,进行偏离事实的合理解释。换言之,AI变得油嘴滑舌起来。
与此同时,AI的“欺骗”还表现在游戏互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称之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Meta团队发布的AI系统CICERO,它在和人类玩家一起参与需要大量语言沟通的战略游戏《Diplomacy》时,展示出了极强的通过对话、说服,来和陌生玩家建立关系的能力,最后分数名列前10%。CICERO在与其他玩家结盟后经常能够出谋划策,告诉对方如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游戏目标,当觉得盟友不堪大用时又能毫不留情地选择背叛,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目标而做出的理性规划。所谓合作时产生感情?显然是不存在的。
CICERO还能开玩笑来隐藏自己的AI身份。比如宕机10分钟不操作,重返游戏时还能编出一个“我刚刚在和女朋友打电话”的借口,因此很多玩家根本没有发现和自己一起玩的队友是AI。AI的另一面颇让人细思极恐。
另外,在乙女游戏中,厂商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玩家参与其中。因此,在游戏场景设置上,有的游戏不惜加大游戏尺度,譬如出现虚拟男性角色裸露半身的画面,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和虚拟男性角色拥抱、接吻。这超出了游戏的范畴,已经在触碰“红线”的边缘徘徊。
同AI恋爱的风险还体现在隐私泄露上。有媒体报道,在使用AI伴侣等相关应用时,用户可能会通过语音、文字、肢体动作等与AI伴侣交互,而在此过程中,用户的个人喜好、使用习惯、家庭关系、地理位置,甚至是声纹、人脸等生物识别特征等数据可能被收集。考虑到不少AI产品背后是商业平台与机构,因此存在个人信息遭滥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方玲玲表示,当下社会存在的“恐婚恐育”言行倾向,似乎与年轻人热衷于与AI建立恋爱关系是矛盾的。她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22年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做的调查发现,年轻人仍然表现出婚育意愿,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更多地会考虑婚育给个体带来的情绪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可以理解,将AI视为伴侣,也是当下年轻人寻求个体情感表达与亲密关系建立的一种方式。
同AI“恋爱”,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心灵之旅,却终究不是归宿。与其逃避在虚幻的世界里,当务之急不如敞开内心。
这必然牵扯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如何提高年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一个人的社交、表达,乃至与异性沟通、矛盾处理等能力,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到初、高中进一步强化。专家说,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以智力学历教育为主,恋爱课、性教育课等情感教育课程缺乏。情感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情感引导、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全面性情商能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促进其情感智慧、情感沟通、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全方位提升生命幸福感和满意度。
硬币的另一面是,如何学会与AI更好地相处。随着AI的持续进阶,其情感陪伴功能必然会不断完善,这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逐渐明确个人隐私保护、AI的权利边界、人机情感交互中的伦理问题等治理挑战。针对风险,及时拿出可行的对策,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至于年轻人的情感困惑,则需要通过社会关爱和适度引导,帮助年轻人跳出瓶颈,拥抱真实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