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永玉,同框萌生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大学,艺术,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24-09-21 11:18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大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两位湖南同乡,年龄相差整整一个甲子,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再次同框。

  正值暑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门口人头攒动。来自湖北黄石的高二学生曾若凡(化名)正排队入场,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学校组织暑期研学,这是其中一站,正好有齐白石和黄永玉的展,真是不虚此行。”

  2022年,98岁高龄的黄永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许下心愿:“我100岁开画展,开100张画的画展。”但命运弄人,2023年6月13日,99岁的黄永玉与世长辞。

  时间追溯到1954年,黄永玉创作了一幅齐白石肖像的木刻作品。彼时他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派到荣宝斋学习木刻水印技术,为完成这幅作品,他去拜访了齐白石。两人留下一张合影,长者齐白石坐在单人沙发上,白须长袍;后辈黄永玉贴身蹲坐,笑容可掬。齐白石为这幅肖像题字:“齐白石像。永玉刻,又请白石老石(此字错,涂掉)人加题,年九十四矣!”

  70年后的7月12日,“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大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两位湖南同乡,年龄相差整整一个甲子,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再次同框。为何会将两位大师的展览结合在一起?背后有怎样的巧思和故事?近日,《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和策展人刘木维。

  黑白双兔和蓝兔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着大约80件齐白石书画作品,多数未公开展出过。今年适逢齐白石(1864-1957)诞辰160周年,利用这些馆藏,策划一个纪念主题的展览,是两年来一直萦绕在杜鹏飞脑际的一个想法。

  “齐白石是家喻户晓的画家,常规书画陈列固无不可,也易于实现,但我想要一个打破常规、更加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展览。”杜鹏飞说。

  在策展的过程中,青年策展人刘木维由齐白石联想到时逢百年诞辰的黄永玉(1924-2023)——两位湖南同乡,都是令人尊敬、广受欢迎的著名画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曾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动物题材的艺术作品。

  “动物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题材之一,目前世界美术史追溯到的人类最早绘画之一,来自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旧石器时期洞穴岩画,距今3万至1.5万年,其主要内容就是生动具象的动物形象。”杜鹏飞说。

  展览名称中的“萌生”,指自然界中万物在生发初始阶段的状态。进入展厅,迎面“撞”上了兔子,整面墙上印着齐白石的黑白双兔和黄永玉的蓝兔,点明本次展览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从齐白石到黄永玉的作品作为展陈主线;暗的一条,借兔子带出“卯”的本义——萌生的时刻。古人说:卯,律合夹钟,万物萌芽。

  在展览第一单元,最醒目的作品是两幅老虎,一幅是齐白石的《虎图》。杜鹏飞介绍,这幅《虎图》是特意从北京画院借来的。画面中的虎,侧背身体,不怒自威,似乎在警觉地听着林中的动静。另一幅老虎来自黄永玉《达摩伏虎图》:一只身躯庞大的老虎,温顺地卧在达摩身旁。“黄永玉笔下的老虎,特别卡通,特别萌,很容易让人想到加菲猫。”杜鹏飞说。

  人生颇多相似处

  除了都来自湖南,黄永玉和齐白石,人生颇多相似之处。

  黄永玉出生于常德,后回到家乡凤凰。13岁时,家道中落,父亲无力抚养,将他托付给堂弟,黄永玉随之来到厦门集美学院,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少年黄永玉从福建山区小城德化瓷器小作坊里的小工,到泉州战地服务团的美工,经历了颇为丰富的人生历练。后来,无师自通的木雕技术成了黄永玉维持生计的法宝,并得到了行家赞赏。从此,他走上了绘画这条艺术之路。

  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湘潭,13岁时,开始学木匠活,后来改学雕花木工。年少时,因家境贫寒,小小年纪,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过。从木工到大师,他的人生充满传奇。

  一幅标准的文人画须具备四个要素:诗、书、画、印,这四者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内在联系。文人画最看重的不是画,而是画上所题内容,即所谓诗。齐白石与黄永玉均擅长此道,后者更是把题诗转换成了寓言式的题记和日记式的生活记录。

  黄永玉的画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他的文笔也颇有趣味,在嬉笑怒骂中,展现着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画老鼠,他说“我丑,但我妈喜欢”;画鹦鹉,他说“鸟是好鸟,就是话多”。简单俏皮的话里,透露着人生智慧。

  98岁的时候,黄永玉把自己写的诗做成一个集子,取名为《见笑集》。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他说:“写得不好,请原谅,又显得很谦虚,又显得很得意。”

  黄永玉涉猎广泛,在绘画、木刻、雕塑、散文、小说上面的造诣也都有公论。可是若从他本人爱好来讲,他的第一选择还是文学。他曾说:“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

  齐白石自谓:“我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自己的诗也充满自信。

  “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者稀,予不知知者之为真知否?”在《齐白石作品选集自序》中,齐白石说自己作诗数千首,并就大家对他的诗与印的“知者稀”表达了些许嗔怪。据统计,齐白石一生作诗达3000多首,这对一位画家来说,可谓相当高产了。

  杜鹏飞形容齐白石是一位非常智慧的老人:“以他个人经历来看,他长期生活在湖南湘潭乡下,十几岁被送去学木匠,给人家盖房子干重活。盖房子是‘大木作’,非常辛苦,齐白石就想方设法学了木作里比较精细的雕花,然后走街串巷给人家去雕花。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些文人雅士和达官贵族,于是去拜师、读书、学诗,学画。”

  齐白石的智慧和有趣,也体现在他成名后的一些小事中,杜鹏飞分享了一个典故:“齐白石画了很多小尺幅的作品,也就是两平尺左右。齐白石声名鹊起后很多人找他求画,他画了以后对方希望他能再添一点儿,比如多画一只蟹、一只虾。齐白石不忍推辞,但也会耍点小聪明,他就懒洋洋提笔添一只半死不活的虾或者蟹。”

  碰撞与对话

  2023年,中国邮政按照惯例公布生肖特种邮票,是一只黄永玉所绘的兔子,但这只兔子蓝身红眼、笑容狡黠,不是传统认知里可爱温顺的兔子形象。事实上,“蓝兔子”只是黄永玉“奇奇怪怪”动物系列中的一只,这位一生追求有趣的老人以潇洒恣意的笔触画了许许多多的动物,形成一幅幅幽默小品。

  自2006年以来,黄永玉在每年新春到来之前,都会以生肖为题材创作12幅画,刊印成挂历送给朋友当礼物。丁酉(2017年)春日,92岁的黄永玉画完了足足十二年的生肖月历,他说:“老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

  本次展览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向黄永玉的女儿黄黑妮借来一组生肖画。“去取画的时候,发现黄永玉的生肖雕塑也很好,所以又借来了十二件生肖雕塑”,为此,特意在展厅中建起十二方高高的基台用于展陈这些雕塑。

  和黄永玉不同的是,齐白石活到94岁,一生作画4万多件,却极少画十二生肖。

  齐白石曾说明原因:“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不画没见过的东西,这是齐白石创作的一个原则。他认为十二生肖,尤其是其中的龙,为荒诞不经的,而他只画真实可感的题材。

  杜鹏飞分享道:“收藏家关蔚山耍了一点小聪明,他通过画店年年向齐白石求索两三张生肖画,总计四年的时间,终于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图。后又请齐白石为《十二属图》题曰:‘蔚三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八十五岁白石,乙酉。’”本次展览中来自北京画院的《虎图》就是关蔚山四年的时间搜集所得。

  此次展览在呈现齐白石、黄永玉的作品之余,还从绘画、织绣、陶瓷、工艺杂项等各类藏品中,挖掘了上百件从古至今蕴含动物主题且有趣味的藏品,展览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更为特别的,刘木维根据单元展陈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引入虚谷、任伯年、王梦白、徐悲鸿、吴冠中等20位古代和近现代艺术名家,以及金宇澄、魏晓明、周春芽、赵半狄、徐累、丘挺、泰祥洲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艺术家们的故事、审美与思想,彼此碰撞,也彼此对话。

  刘木维介绍,展览的六个单元营造了动物的六种生存空间。人们在其中有“闯入者”的隐喻,但也能体会到感动。观展如“闯关”,颇有游戏之趣。走进展厅,鸟鸣猿啼,水声潺潺,自然之声围绕左右。齐白石和黄永玉笔下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在空间中跃动。

  展览终结处,是来自当代艺术家徐累的《一生悬命》。刘木维说:“本次参加展览的37位艺术家中有22位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艺术作品留了下来。他们画中的好多小动物都曾陪伴过他们的生活,如今又继续陪伴着我们。肉身最终会消失,就像画中一般,最终会成为骸骨。在走钢丝的鸟骸,呈现的并非只是孤独,而是生命的轨迹与活着的力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