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9 月: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 来源:前线
  • 关键字:合作,援助,力量
  • 发布时间:2024-10-16 10:12

  李桂华刘子璐

  孙中山誓师北伐

  1922 年8 月,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意识到,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唯有团结革命力量、组建独立的军事武装。以此为转折,孙中山开始放弃单纯依靠军阀进行武装斗争的尝试,一面积极寻求苏联方面的援助,一面坚定促成国共合作,并借助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创建了黄埔军校,意图重整旗鼓,进行第三次北伐。

  之所以要北伐,是革命形势的需要。这一时期,南方时局尚未稳定。对新生的广州革命政权而言,内有屯兵广州的桂、滇等各派军阀对百姓横征暴敛,外有败退东江的陈炯明在伺机反攻,还有本地商团势力在英帝国主义怂恿下兴风作浪。这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对广州革命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孙中山思虑再三后,决计领军北上,为国民革命开辟新的根据地。

  此时,突然爆发的江浙战争成为北伐的直接导火索。1924 年9 月3 日,为争夺经济重镇上海,直系军阀齐燮元向皖系军阀卢永祥发起进攻,卢永祥电请孙中山出兵援助。此前,出于革命需要,孙中山曾与奉系、皖系军阀结为反直联盟。在收到出兵请求后,孙中山当机立断决定提前出师北伐。

  9 月4 日,孙中山于广州召开北伐筹备会议,决定迁大本营至韶关。同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他在誓师现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鼓舞了士兵们北伐的信心。在孙中山指挥下,北伐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向湘、赣进军。

  遗憾的是,在陈炯明部和赵恒惕部的两面夹击之下,孙中山领导的此次北伐未能成功。纵然如此,作为孙中山生前领导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行动仍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借助这次北伐,孙中山重新联合了革命的有生力量,遏制了直系军阀的南进势头,为之后国共合作北伐提供了重要借鉴。

  周恩来前往广州工作

  1920 年11 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旅欧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不同思潮,实地考察欧洲工人运动,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1921 年春,经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事党的创建活动。他在1922 年3 月给天津觉悟社战友的信中说:“我的主义一定是不变的,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信中还附了一首悼念战友黄爱的诗,表达他的志向:“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广州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为进一步推动国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抽调一批骨干前往广州参与工作。1924 年7月下旬,按照中共中央的最新指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周恩来结束任期,由法国动身归国。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9 月初,周恩来顺利抵达广州,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到达广州后,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宣传部部长。在黄埔军校内,他还担任政治教官,负责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

  在周恩来到任后,又一项重要工作被提上日程。早在黄埔军校创办初期,孙中山就极为重视军校政治工作。但是,由于前两任政治部主任履职不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治部功能的正常发挥,因而引发本校师生强烈不满。为回应师生诉求,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决定撤换政治部主任,并同中共中央商讨,拟邀请中共党内人士担任该职。是年11 月,新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上任伊始,周恩来即着手调整政治部架构,设置指导、编纂、秘书三股,提高了政治部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他组织开设了中国政治问题、农民运动、青年运动等政治课程,增强了学员的反帝反封建意识,加深了他们对革命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军校政治教育面貌为之一新,学员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

  除改革政治教育外,周恩来还积极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影响力。在他的全力推动下,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组织亦得到进一步加强。

  鲁迅创作散文诗《秋夜》

  20 世纪20 年代初,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打压下,新文化运动逐渐转向低潮。对鲁迅而言,这一时期尤为煎熬。一方面,因《新青年》办刊理念产生分歧,编辑部同仁陆续离开,一时间使鲁迅陷于彷徨无助的境地;另一方面,因与兄弟突生嫌隙,鲁迅的精神备受打击。但是,困难并未打垮这位不屈的文化斗士。经历过短暂的失意后,鲁迅继续坚持写作,在重重迷雾中找寻思想的出路。

  1924 年9 月的一天,鲁迅伏案写作至深夜。午夜时分,他望向后院两株在黑暗中顽强挺立的枣树,提笔写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有了后来流传甚广的《秋夜》一文。在《秋夜》中,鲁迅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天空”暗指欺压民众的反动势力,以“枣树”象征抵抗恶势力的勇士,以“小飞虫”代指因救国无路而陷入迷茫的青年。在鲁迅的笔下,“高而怪”的天空受到枣树“回击”后惴惴不安,恰如压迫民众的反动势力在革命大潮冲击下窘态毕现;小飞虫为追求光明不惜献出生命,恰似青年群体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

  1924 年12 月1 日,《秋夜》发表于《语丝》第三期,后又被列为散文诗集《野草》的开篇之作。鲁迅借《秋夜》一文,将对青年们的期许汇于笔尖,勉励他们不要因一时失意而消沉,应像小飞虫、枣树一样作勇敢的战斗。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子璐,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蕾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