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 来源:现代商业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9 19:51
邹青秀(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资产管理的优化对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包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内部控制、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探讨了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如资产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信息不透明、信息化水平低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制度建设、资产配置、信息化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事业单位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产,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社会发展中,事业单位扮演着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关键角色。这些机构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领域的贡献,对于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产管理效能的高低。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处置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的优化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水平至关重要。因此,优化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对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优化资产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公共资金,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科学的资产配置和合理的资金分配,可以确保公共资金被用于最需要的地方,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公共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例如,通过定期的资产评估和需求分析,事业单位可以淘汰过时或低效的项目或设备,将资金投入更先进、更环保的项目或设备,从而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优化资产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
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确保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的透明、规范,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滥用。建立健全的内部资产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内部控制水平,规避财务风险,保护公共资产安全。例如,实施电子化资产管理系统,事业单位可以实时监控资产的使用状态,确保资产的合法、合规使用。
(三)优化资产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提升服务质量
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资产,事业单位可以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公共服务。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优化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书服务;在医疗卫生领域,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更新医疗设备和改善医疗环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四)优化资产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事业单位更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公开资产管理信息,事业单位可以展示其对公共资源的高度责任感,增强公众对其服务的信任。比如,定期公布资产使用情况和财务报告,可以让公众了解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状况,有助于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其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着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公共资产的有效利用,也制约了事业单位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成效不佳
部分事业单位领导重业务轻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存在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重资产数量轻资产效益的现象,既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也不安排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部分事业单位的设备使用部门仅关注设备的使用,对其安全、维护不够重视,员工责任意识不强,导致设备超负荷运转,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全心投入资产管理工作,导致资产管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管理成效不佳[1]。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率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资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执行率不高,没有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内容较多、覆盖面广泛,其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然而,有的事业单位员工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流程并不熟悉;有的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职责与分工模糊,资产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资产监管和考核机制,资产维护不到位,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这些都让制度失去了应有约束力,达不到预期的执行效果。
(三)资产管理专业人才短缺,效率不高
资产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管理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定位固定资产,哪些资产需要登记,登记后将资产如何分类,如何折旧,等等,这些都是资产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这一领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由财务人员来负责资产的登记、信息录入等工作,而财务人员掌握的资产管理知识相对较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效率,也可能导致资产评估不准确、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这些事业单位在面对复杂的资产管理问题时,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没有充分评估实际需求,本着宁可多报绝不少报的心理,故意夸大需求,为了赶预算进度,不顾实际需求突击花钱,从而导致购进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部分事业单位对所有资产的配置都按照最高标准预算,比如在购买桌椅板凳、车辆时追求高配置,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费的情况。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分配存在配比不协调的情况,对于已经过时或性能低下的资产,未能及时进行处置,从而影响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率。
(五)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共享不够
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现有的系统功能有限,无法满足资产管理的全面性需求。这导致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资产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培训不足、系统使用不熟练或者缺乏定期的数据审核机制,导致资产数据更新不及时,共享不够,信息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依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与政府采购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之间缺乏协调性和关联性。这样不仅会加重资产信息系统录入人员的负担,还会影响对资产状况的准确判断。
(六)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也是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资产的全面监测和评估机制,难以了解资产的整体状况;二是监督和审查职能界限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三是监督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制定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机制,无法有效约束和监督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四是外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联系不紧密,没有制定有效的多层次监督体系。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既要重业务也要重管理,既要加大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又要积极宣传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使职工增强资产管理意识,充分调动职工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其次,事业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资产管理培训活动,讲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关键点,帮助员工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逐步提高其管理质量和水平。最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者要全面了解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明确资产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及时发现并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
(二)加强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规范管理工作流程和管理人员行为。
首先,制定并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这不仅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和处置等基本环节,还应涵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其次,应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审批权限和监督机制,确保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再次,应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在固定资产维护与保养方面,应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预防性维护和紧急维修等,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最后,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链条,确保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资产管理职责和任务,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4]。
(三)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严格根据实际需求拟定资产配置计划,按照科学配资、保证需求、厉行节约、从严控制的原则,严格审核各部门的资产配置申请。应遵循调配为先新购为后、轻高配重实用的原则,进行资产调配。对资产的购置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以及预期的使用寿命和产出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合理规划资产配置,确保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整合、盘活闲置资产。对于过剩和闲置资产,事业单位应考虑通过出售、捐赠或租赁等方式进行合理处置,不断推动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促使“旧资产”变成“新资产”,推动资源共享,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建立动态的资产管理机制,确保资产配置的持续优化。事业单位应定期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四)强化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
加强资产管理平台、预算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政府采购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在预算管理平台中增设资产管理功能,在资产管理平台嵌入资产采购和财务管理功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资产管理者的信息录入、资产类别判断的错误率,还能确保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因此,事业单位应实时记录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和处置等信息,实现资产从购买到处置的闭环跟踪和监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资产配置和使用实施动态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时更新资产数据库,促使管理者及时了解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性能表现。系统化的维护计划和提醒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预防设备潜在的故障和性能下降。通过分析设备的使用频率、维护成本,管理者可以作出更加科学的采购和调配决策,从而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
为了确保资产管理的合规性和规范性,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与外部监督和评价机构的联系。首先,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指定审计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资产进行核查和审计,评估资产管理制度、程序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其次,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识别和分析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如资产贬值、技术过时、维护不当等,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最后,加强与外部监督和评价机构的联系,聘请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对资产进行检查和审计,以验证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获取客观性整改建议,并根据建议持续优化资产管理流程。
五、结语
通过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优化资产管理对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内部控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性。面对资产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包括制度建设、资产配置、信息化管理和内部监督等方面。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资产,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婷婷.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21):7-8.
[2]陈明靖.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因素作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112+117.
[3]陈玉障.新时期县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J].国有资产管理,2020(3):50-54.
[4]宋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23(13):129-131.
[5]王志勇.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8(5):116-117.
作者简介:邹青秀(1992—),女,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