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室的慢活记忆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冰室,记忆,服務
  • 发布时间:2024-10-20 15:36

  從嶺南的暑熱說起

  冰室的概念來源於上世紀初的廣州,當時還叫「飲冰室」,令人想起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一到夏天,嶺南居高不下的氣溫令人難以忍受。為了消解這「火燒眉毛」的暑熱,20世紀初,售賣冷飲、冰品等的飲冰室在廣州興起;到了30年代,冰室風靡廣州的大街小巷。

  上世紀初,香港還沒有飲冰室,市民想要喝冷飲、享受冷氣,多要到西餐室或咖啡室。但這些地方消費高、要求多,令大眾望而卻步。1847年,香港的第一家冰廠在東角(今銅鑼灣東角道一帶)成立;1924年,牛奶冰廠也在東角開設新廠。冰塊的穩定供應帶動了冰品行業發展,一些低價售賣冰品的小店趁勢興起,成為冰室的前身。

  1921年,安樂園飲冰室——香港的第一家冰室在中環德輔道中開業,供應西餐小食、冷飲、糖果、麵包等;店內還加設冷風機,營造舒適涼爽的環境,深受華人喜愛。1930年,安樂園已有6家分店,分佈港島、九龍各區,之後更開設製冰廠、進軍製造業,出產的雪糕、飲品、威化餅等熱銷至70年代,是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在安樂園的帶動下,香港的飲冰室愈來愈多,不斷改進餐點和服務,成為了時髦的去處,冰室之名也慢慢取代了飲冰室。

  好景不常,二戰衝擊了香港餐飲業,冰室經營困難;到了60年代,社會飛速發展,比起休閒,市民更關心如何在短時間內果腹。茶餐廳順勢而起,因持「大牌」,所以能供應飯類等主食,分量大、速度快,很快佔據上風。持「細牌」的冰室難以與茶餐廳抗衡,為維持營業,有的轉型為茶餐廳,有的遷至租金較低的區域。如今,香港的傳統冰室已不多見。

  消暑喝冰飲

  光顧冰室,當然要來上一份冰品解暑。冰室的冰飲五花八門、中西結合,既有傳統的紅豆冰、檸檬茶,還有安樂園橙汁、屈臣氏哥喇(COLA)等自創品牌;寶利汽水、綠寶橙汁等進口飲品更是「摩登」的象徵。到了冬天,冰室會適時推出熱飲,如牛肉汁、鳳凰奶糊等。此外,冰室也提供小食,如蛋撻、多士等。點上一杯飲品,再配一份三文治,便可閒坐一個下午。

  聽歌識朋友

  上世紀的冰室將「Chill」貫徹到底,有的設點唱機播放音樂,更有的播放付費電視頻道,極為稀罕,吸引不少家庭光顧。特別的是,戰前的一些冰室具社交功能,提供派對房間,迎合平日有時間,又想認識新人的顧客。

  居民聚腳點

  隨着屋邨興建,香港的冰室隨之深入居民區,成為區內居民互相交流的場所,如60年代,葵涌新區的源源冰室就曾為彌撒舉辦地。深入社區的冰室成為聯絡居民的聚焦點,承載了溫暖的人情味。

  電影拍攝地

  對租借拍戲場地、搭設影棚感到頭疼的劇組來說,冰室簡直是「烏托邦」。當時,許多冰室願意免費出借場地作拍攝內景,這也是許多經典港產片中都有冰室場景的原因。

  《PTU》中,機動部隊吃宵夜的冰室是原址旺角的中國冰室;《月滿軒尼詩》中,湯唯與張學友碰面的檀島咖啡餅店,正是由冰室轉型而來;2001年的《九龍冰室》則以冰室為背景,講述古惑仔隱退為冰室侍應後的故事。銀幕裡的冰室見證了一次次悲歡離合、情感湧動,馬賽克、鐵閘、窗花、舊式卡座等經典裝潢元素也因此滲透了「港味」。

  新復古與舊傳統

  現時,香港的傳統冰室多隱藏在舊區,裝修簡單,平日來幫襯的多為街坊。然而,隨着較為出名的中國冰室、榮華冰室等相繼結業,傳統冰室正在面對結業潮。這邊傳統冰室道別,那邊,新式復古冰室卻備受追捧。懷舊的裝修風格和菠蘿油、西多士等經典小食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光顧,尋找「港味」。儘管努力營造復古風,但顧客與經營者間少有交談,匆忙的氛圍與茶餐廳無異,與慢活理念相去甚遠,自然無法找回傳統冰室的那份感覺。

  「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還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文化研究者阮志博士拋出疑問,並以此為引,寫成了《冰室情味:形塑香港的飲食文化遺產》一書。他認為新式復古冰室的興起代表人們希望找回從前的慢活氛圍,也就意味着傳統冰室並非沒有生存空間。然而,他發現傳統冰室中的經營者有些極端:或是太過迎合市場,將舊裝修全數翻新,雖然食物依然美味,卻失去了那份情懷;或是過於悲觀,認為傳統冰室必被淘汰,於是將就守着過於落後的環境與單一的菜式,不再費心經營。換言之,經營者需在「搵食」和傳統間找到平衡。「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做,只是看有沒有決心」,阮志坦言,「如果老冰室能在尊重歷史的同時稍稍改進冰室環境、餐點,多加宣傳,或許就能吸引更多顧客,走得更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