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质,“钢城”焕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史佳庆 编辑陈融雪

  中国正在引领钢铁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向着“钢铁强国”迈进。

  “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钢铁工业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024年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交流大会在江苏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在会上表示。

  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 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8.88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10.19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位居制造业31 个门类首位。

  在此背景下,探索钢铁行业如何与城市共生发展,成为多方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聚焦设备升级、工艺改造,全产业链共同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表示,中国正在引领钢铁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向着“钢铁强国”迈进。

  “污钢”摘帽

  2024年8月17日,在占地7万平方米的厂房里,随着轧机的缓缓启动,原料区的巨型吊车将一块块火红的钢胚精准投入加热炉中……当第一根钢棒缓缓下线,拥有8项国际先进生产工艺的双高棒生产线在敬业集团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钢”)正式投产。

  乌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蒙语意为“红色的城市”),自1958年诞生以来,曾是红城土地上的工业明珠。然而,因规模体量小、生态欠账多、产品结构失衡等问题,“乌钢”一度成为“污钢”。

  曾几何时,“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是该地区的真实写照,就连乌钢的员工也避之不及,外出归来,手上和鼻孔里满是黑色的污垢。现在,兴安盟的天空更加湛蓝,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和谐共生,老百姓对兴安盟的归属感也日益增强。

  自2014年敬业集团重组以来,乌钢连续跨越环保、设备、规模三道门槛,累计投资68多亿元,对现有装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出了环保、设备、工艺升级改造的组合拳。

  “这一次,双高棒生产线的投产改变了乌钢只能生产普材的历史,生产线全部使用绿电,运用国际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6倍。”乌钢党群文化科科长郑志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介绍,乌钢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列为集团发展的首要任务。2020年,敬业集团投资建设了绿色低碳物流体系。通过该体系,钢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可实现“公转铁”“门到门”运输,每天发运250节车皮,换算起来每年减少了16.3万辆重型货车通行量,不仅效率提高300%,还减少了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

  乌钢建成了内蒙古首个“干式超净+”项目,实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废水零排放。2023年,乌钢的电耗、能耗和水耗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36%、8.6%和2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实现了轻装上阵。

  无废建设

  近年来,钢铁行业积极响应环保号召,众多企业将绿色低碳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钢集团”),有一座循环经济产业园,不同于传统钢铁企业浓烟滚滚的形象,这里更像一座花园:树木葱郁、绿草如茵、鲜花环抱。在这里,变废为宝的“魔法”正在上演。

  永钢集团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2018 年以来,永钢集团建设了占地375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钢渣、冶金尘泥、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全国50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之一。

  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永钢集团引入了钢渣3D打印生产线。钢渣是钢铁生产过程的主要副产品之一,产生量约为粗钢产量的8%至15%。经过热焖、筛选和精磨的钢渣微粉,与辅料配比后,形成打印所用的“油墨”。这种“油墨”凝固后的强度相当于C30混凝土(抗压强度为C30的混凝土,其每立方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30到35兆帕),十分坚固且环保无害。

  “循环经济产业园里的鱼池、岗亭、生态公厕,都是利用工厂生产过程排出的钢渣,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而成。”永钢集团循环事业部经理刘进步说。

  2020年10月,在张家港市住建局的推动下,永钢集团在当地梁丰路完成钢渣透水沥青路面的铺设,这是苏州市首条采用钢渣作为骨料铺设的混凝土道路,也是张家港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程。

  在上海市,宝山区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也在探索钢铁企业与现代都市的共融共生。

  2023年,宝钢制定《绿色无废城市钢厂实施方案》,对固废资源系统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当年,宝钢减少危废委外处置量超1万吨,并协助上海市销毁各类报废枪支、管制刀具等特殊类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共计约50吨。

  对此,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综合业务部高级工程师宋鑫表示,钢铁行业应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构建多源固废协同利用的城市循环代谢系统,大力推进钢铁行业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

  竞相焕新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

  中国钢铁行业早已走在向“新”、向“绿”转型的路上。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表:力争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2024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压减粗钢产量超4000万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十四五”规划前三年,钢铁能效标杆产能占比提高约6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146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黄导表示。

  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看来,中国钢铁产业正处于由规模经济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也是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转折期。他表示,钢铁行业应加速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为中国低碳发展贡献“钢铁方案”。

  如今,钢铁企业过去“傻大黑粗”的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一批绿色工厂、花园式钢城竞相涌现;德龙钢铁、陕钢龙钢、方大特钢、福建三钢、梅钢、宝钢6家钢企被评为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安钢、方大九钢等众多钢企被评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如今的钢城,四时更替,各有风景,钢与城的和谐共融正在火热上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