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素为何都带“色”

  临床在抗感染治疗时,常会用到各种“霉素”,比如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这些“霉素”名称里都带有颜色,青、红、金等是否真的恰如其名?其名字由何而来?

  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间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璃器皿中发现一块绿色的霉菌,其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金葡菌消失不见了。自此,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即青霉素被发现了。最初的青霉素真的可以算是“青色”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它才被提纯为可供人体肌肉注射使用的黄色粉末;随着提取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黄色的青霉素粉末最终呈现出洁白的颜色。青霉素大量应用于临床后,曾是不治之症的猩红热、白喉、梅毒、淋病、伤寒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

  红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1949年,菲律宾科学家阿吉拉尔在自家后院做土壤样本测试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红色链丝菌,这种细菌后来直接用于抗生素红霉素的研制。研究团队从红色链丝菌的代谢物中分离得到了红霉素,经提纯呈现为白色粉末状。可见,红霉素的“红”出自它的来源物质。早期,红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淋病、军团菌肺炎及支原体肺炎等;红霉素一度还是青霉素过敏者的最佳替代选择。近年来,红霉素的身影在临床上逐渐少见,最常见的就是皮肤病领域的红霉素软膏。

  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研究发现土壤中某些物质可以起到杀菌作用。1945年,美国植物学博士本杰明·达格尔在土壤样本中发现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金色物质,经过3年的深入研究和测试,发现它能有效治疗90%的细菌感染,于是将其命名为“金霉素”。195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提取出纯净的土霉素,它于1952年被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上市之初,这两种霉素的片剂、颗粒剂、注射剂都是广泛存在的,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了四环素类药物的诸多副作用,比如引起牙黄、肝肾损伤等,因此,土霉素和金霉素如今已很少在人类用药中出现,仅用作兽药。在人类药用领域,常见的只有金霉素眼膏了,其对细菌性结膜炎、麦粒肿及沙眼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不同“霉素”多是由对应颜色的霉菌提取而来,就药物本身来说,经过提纯已褪去了颜色杂质,不具备与药名相对应的颜色。反过来,有很多名字里不含颜色的药物,药品本身却带有颜色。比如,替加环素呈现出橙色,莫西沙星显示出黄色或淡黄色,奈诺沙星为黄绿色,利福平、利福喷丁则为砖红色或暗红色等。

  除了药物本身具有颜色,很多药品在生产过程中还会被额外包裹各种颜色的糖衣。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利用着色剂的遮光作用来提高药物稳定性;鲜艳的颜色具有警示作用,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不同颜色的药片还可加强患者的辨识率,防止混淆导致用药错误。

  ◎文/周倩(北京积水潭医院主管药师)(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