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措施的新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张皖妮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

  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威胁学生的财产安全,还对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在高校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高发的趋势。诈骗手段不断更新,涉及的类型也非常多样,包括刷单、理赔退款、二手交易、贷款、转账返利等。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在适应新环境和辨别网络信息方面相对薄弱,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此外,诈骗犯罪分子呈现“转移化”,近年来,经笔者调研发现有几起涉诈案件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是在校生或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学校情况了解,对学生心理需求把握准确,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导致不少学生陷入“帮助犯罪”的漩涡之中。[1]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

  (一)刷单返利

  在大学校园发生的虚假刷单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冒充网店卖家,招募兼职人员下单操作,受骗的兼职人员需要预先支付货款,完成任务后由商家按照订单返利,然后提现原始投入。[2]

  一般情况下,被招募的受害者会在最初阶段保持谨慎,投入较少的资金。但随着成功完成几个订单后,诈骗分子会增加任务量,并承诺更高的报酬。[3]这时,受害者再次支付货款,然而在完成任务后却发现无法提取资金。诈骗分子则以平台保证金或未达到指定订单数量为借口,多次欺骗受害者获取财物。“其实第一次提现失败时我就有些怀疑可能被骗了,他解释说平台现在对下单行为监管越来越严格,连续下单会受限制,要求我交五千元的保证金才能提现,我之前已经支付了大约一万,为了提现便再次支付了五千保证金。”(案例1)

  (二)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电商物流客服诈骗是一种利用个人购物信息泄露的手段进行的诈骗。诈骗分子冒充物流客服,以商品出现问题或质量不佳为由请求退款,并引导被害人在钓鱼界面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4]一旦获取到被害人的银行卡信息,诈骗分子会将其余额转走。在这种情况下,诈骗分子会请求受害人帮助他们参与退款流程,否则将面临处罚,而被骗大学生会积极配合退款。例如,“他说我买的零食是临期产品,现在给我理赔,如果我不协助退款,他将会面临罚款等。”(案例2)

  (三)虚假“奖、贷、助、补”诈骗

  为了实施诈骗,诈骗分子采取窃取学生个人信息的手段,伪装成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工作人员获取学生的信任。他们以领取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等名义要求学生提供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接下来,他们利用学生迫切需要资助的心理,以激活银行卡等借口引导学生先行汇款,从而实施诈骗。一个案例是:“一个自称是学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告诉我获得了5000元的奖学金,要求我先支付500元的保证金到指定账户,才能领取奖学金。但是我汇款后,诈骗分子就联系不上了。”(案例3)

  (四)虚假兼职、求职诈骗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成为诈骗分子利用的对象。他们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进行诈骗。首先,发布大量虚假的兼职和招聘信息,以高薪、包录取等手法吸引学生报名。其次,通过要求缴纳中介费、入职体检费、保证金等方式来实施诈骗。[5]“我即将毕业,在各种求职平台广投简历,有时还会在各种求职QQ资源群发简历,在微信公众号留言。有人主动找我,经过两轮面试,告知我可以来公司报道,但是需要支付1000元的培训费和工装费。我想着即将入职,入职前的培训和服装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毫不犹豫地交钱了。但交钱后,我发现自己联系不上他了,去了面试的地方找他,物业公司说根本没有这个人。”(案例4)

  (五)虚假交友诈骗

  交友诈骗即与受害人可能只是微信好友或在同一个群里建立联系后,诱导受害者参与投资或赌博操作,并利用小额返利进行诈骗。“我大二时,课业压力不大也没有就业的压力,但是想谈一段甜甜的恋爱。在一个交友微信群认识了‘心仪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微信语音联系,确定了恋爱关系。交往3个月后,她和我说有款游戏很好玩,而且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我玩了几次确实赚了几百块,后面她玩的这款游戏账面上也赚了1万块钱,需要支付1000元保证金才能提取账户中的钱,后续我陆陆续续转了5000多元给她。直到我坚持要求与她视频联系才能转账,她就把我拉黑了。”(案例5)

  (六)网络游戏诈骗

  网络游戏诈骗手段包括诈骗分子以高价购买游戏账号或者免费提供游戏皮肤等的方式,引诱玩家登录钓鱼网站或虚假交易平台交易,从而获取受害人的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进而实施诈骗行为。“我正在玩一款热门游戏,突然在QQ群收到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的信息,刚好这款装备是我一直想买的,所以我添加他为好友。因为我不熟悉操作流程,他诱导我开启了屏幕共享,通过屏幕共享窃取账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他转走支付宝的生活费8000元。”(案例6)

  三、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措施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群体,高校独自发力很难出现治理成效,探索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反诈路径,共同发力,协同治理,可以发挥每个主体在参与治理中的最大优势,从而实现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全方位综合治理。[6]

  (一)发挥高校反诈治理主体作用

  1.建立内部协同治理机制

  校内设立一个专门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小组,该小组由保卫、学工、人事、网络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成员组成。小组的组长由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担任,治理办公室可以设在保卫部门。

  通过这样的机制,学校领导牵头,安保部门主要负责,其他部门参与,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在这个机制下,保卫部门负责推动校内反诈工作的开展和任务分配,而学工、人事、后勤等部门则负责向学生、教师和服务人员提供反诈教育。同时,网络信息中心和档案室密切合作,确保校园网络的维护和师生个人信息的安全。

  2.增强网络安全教育

  首先,可以在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多样化的反诈教育活动,将其与校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相结合,作为校园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可以培养专职和兼职的反诈教师和辅导员,并通过与公安机关的合作,让他们走出校园到公安机关跟班学习,同时邀请反诈民警来校进行培训,提升反诈教师和辅导员的能力水平。然后,在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计算机、金融等专业课程中,增加课时量,融入反诈教育专题的内容,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辨识电信网络诈骗。[7]第三,高校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角色扮演模拟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组织大学生拍摄网络诈骗微视频,以直观的形式促进防骗知识入脑入心。[8]可以将反诈等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中,鼓励任课老师进行案例分享以起到警示作用。第四,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招生、实习、就业以及学生个人生活中的交友、游戏、理财等容易发生诈骗的高风险区进行教育。

  3.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在虚假“奖、贷、助、补”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经常通过仿冒学校相关机构建立虚假身份,利用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实施犯罪。在其他一些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在校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诈骗活动。[9]

  为了减少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的诈骗风险,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安全。为了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遵循以下“四不随意”原则:不随意浏览可能存在风险的网站,不随意注册个人信息,不随意下载不明软件,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加强学校网络的安全维护,定期清理网络垃圾和病毒,并对所有使用师生个人信息的重要数据(如学生的“奖、贷、助、补”名单)实施固定审批流程。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排查,了解师生在教学、工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上网习惯,并及时进行教育纠正。此外,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送警示信息,或在校内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场所如快递点等张贴宣传海报,提醒师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二)高校与高校的联动

  高校之间虽然层次和类别不完全相同,但是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是相似的。如果高校之间能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第一时间相互预警,及时通报学生,可以减少其他高校学生的同类电信网络诈骗概率。[10]高校与高校之间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最新动态,可以预警学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一些特殊节点和特殊诈骗情形。此外,通过相互联系,高校还可以共同总结反诈经验,并投入反诈实践。因此,高校应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和治理方面联合起来,相互借鉴,共同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高校与公安部门联动

  公安机关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高校是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多发地。为了治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公安机关可与高校开展警校联动,如建立高校电诈案件每季度通报制度,将其作为评估平安校园的重要指标。

  公安机关在防范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方面应充分发挥精准预警劝阻的作用。建立快速合理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师生有受骗可能,通过电话或短信迅速提醒,并要求驻地派出所社区民警与高校保卫部门联系,以阻止学生汇款。在电信诈骗警情发生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向银行发布停止支付信息,银行在接到信息后,冻结涉案账户,从而切断赃款转移。校园报警可视对讲系统已经在学校南海校区得到应用,可以在此系统基础上优化电信诈骗止损流程。

  四、创新措施

  高校可以在校园内部采用公安机关“钓鱼执法”的方式,即开展无预警无彩排的模拟实操诈骗——“反诈测试”。比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和辖区新港西路派出所联系,由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分局将新港西路派出所作为高校反诈工作的试点单位,为辖区内多所高校开展“反诈测试”。

  (一)搭建反诈学习平台

  由于新港西路派出所辖区内有几所高校和5万余名学生,以中山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为代表,被选为高校反诈工作的试点。分局反诈中心积极与辖区内派出所和高校进行联动,通过警方官方微信公众号创建学习平台,要求所有在校学生都参加反诈骗知识的学习。这个学习平台主要是集中学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同时也涵盖了一些与日常生活安全密切相关的知识。

  学习内容除了涉及预防诈骗的通识知识,还需要结合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制作短视频学习资料。在规定期限完成反诈知识的学习后,辖区内高校在规定时间举办一场线上反诈竞赛答题。高校内部可设置一二三等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校与高校之间不排名不对比,但是高校的参与度和得分率作为“平安校园”的评分依据。

  (二)搭建“反诈钓鱼”模拟演练平台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变化多端,要将电信网络诈骗在校园内杜绝,仅靠学习知识平台做测试题远远不够,还需培养学生群体的辨别能力。

  首先是由公安机关试点在辖区校园开设“反诈钓鱼”模拟演练平台。公安机关根据高校多发的诈骗案件的类型和诈骗的手段,比如第一步在测试平台发送虚假兼职、招聘广告,以“足不出户、高额佣金”等诱人的承诺吸引学生群体。第二步设置诱饵,测试平台先给予潜在受害者一些小额的返利,如先转账5元返现10元等小利小惠,以此作为诱饵,让受害者尝到甜头并产生信任感。第三步引导受害者下载特定软件,测试平台会诱导受害者下载模拟的“钓鱼”软件,“钓鱼”软件是诈骗的工具。一旦受害者上钩,“钓鱼”软件会要求受害者完成新的刷单任务,以达到一定金额才能提现为由,诱导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当受害者投入一定金额后,“钓鱼”软件将直接切断与受害者的联系,使受害者无法追回资金。

  然后是在模拟诈骗场景中,通过创建模拟的钓鱼网站、发送钓鱼邮件或短信,以及设计其他诈骗场景,让师生在公安机关控制的网络环境中体验可能遇到的诈骗手段。这种模拟实操受骗全过程的体验,可以让师生在不承担实际风险的情况下,了解诈骗的常见手法,提高预防识别诈骗风险的能力。

  再次是收集反馈与统计数据,在模拟演练过程中,“钓鱼”平台中的反馈平台会收集参与师生的相关数据,如点击链接的比例、提交个人信息的情况等,以便评估演练的效果并为后续的安全教育提供教学材料等。

  最后是宣传教育,模拟演练后,高校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诈宣传教育活动,包括讲座、研讨会、宣传材料的发放等多种形式,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通过使用“钓鱼”模拟演练平台,高校可以有效地提高师生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提高他们识别和预防此类犯罪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日常生活中的财产和信息安全。此外,这些模拟演练活动也有助于建立公安机关和学校反诈骗机制的新模式。

  五、结语

  电信诈骗是时代的产物,打击电信诈骗并非一蹴而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诈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大学预防电信诈骗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高校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地,在电信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靠单一部门很难解决电信诈骗问题。防范高校电信诈骗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与公安机关和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共同支持大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丰.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初探——以N市部分高校为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3,38(6):107-113.

  [2]姜元刚,李勇.当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手段、原因及对策[J].法制博览,2024(2):25-27.

  [3]王华伟.刷单炒信的刑法适用与解释理念[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06):95-111.

  [4]廖桐,张继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电信诈骗的多元治理探讨[J].法制与经济,2021,30(9):12-15.

  [5]叶秀雄,李小龙.电信诈骗犯罪取款行为的定性研究[J].政法学刊,2021,38(6):12-20.

  [6]张家琦,刘硕.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治理路径探析:以成本收益理论为视角[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31-40.

  [7]豆云飞.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多元协同治理路径探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4,22(1):123-128.

  [8]张丽娟.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0(5):76-78.

  [9]孟君.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9):150-152.

  [10]高爽.校园治理视阈下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预防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38):179-181.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