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索尼 谍战之特殊较量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微软,索尼,谍战,较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17 14:17
这是一段未被揭秘的另类商战。故事中无处不在的利益冲突、道德考量及技术、智慧比拼,如电影中的生死时速,扣人心弦。
MICROSOFT VS SONY
2001 年,索尼、东芝和IBM 三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同盟,新项目被称为“STI”。STI 同盟雄心壮志着要在5 年时间里,投资4 亿美元,开发PS3 游戏机芯片,创造一个最先进的世界级处理器,并在2005 年圣诞节准时将PS3 推向市场。
作为孤身一人带领索尼进入游戏机行业的“PS 游戏机之父”,久多良木健试图凭PS3 以游戏机向个人电脑渗透的方式,“先下手为强”地击杀微软的Xbox 游戏机。
然而,久多良木健无法预知,IBM 在说服他接受共用核时提到的“其他客户”竟是微软——
2001 年初,微软推出了不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Xbox 游戏机,与索尼PS2 正面竞争。这是市场上速度最快的游戏机,而且是第一款配置了类似微机硬盘的产品。从2001 年11 月中旬到年底,Xbox 游戏机共卖出了150 多万台,微软成功渗入了游戏机市场,突然变成了索尼独霸市场的最大威胁。
久多良木健迅速作出反应,他将索尼即将启动的PS3 重新定位:让PS3 成为一台个人电脑,既可以玩游戏,也可以有更多的用途,比如视频点播、在线游戏和实时视频聊天等。
久多良木健瞄准了IBM
在久多良木健的大力推动下,索尼、东芝和IBM 三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同盟。新项目被称为“STI”( 即索尼SONY、东芝TOSHIBA、IBM)。超越微软,使索尼PS3成为市场上速度最快的游戏机,这是久多良木健的真正目的。
为了拉拢IBM,使STI 同盟更加稳固,索尼授权IBM,可以在其他产品上使用PS3游戏机的微处理器技术。
而与此同时,Xbox 虽已成功上市,但微软却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从游戏机业务中获利很困难。微软没有自己研发的核心部件,而是从英特尔那里购买昂贵的中央处理芯片,从纳维亚公司购买图形芯片,元件成本无法降低。
Xbox 上市后,微软开始设计Xbox2 型,也就是后来的Xbox 360。微软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在性能上产生量子跃迁般突破性进展的定制处理器。
2003 年初,STI 的CELL 芯片已经做好了试产前的最后准备工作。而在微软总部,IBM 的资深工程师亚当. 伯奈特向微软展示了IBM 正在研发的新的高频微处理器核。
这个Power PC处理器很接近新一代Xbox 的要求。结合各种渠道的信息,盖茨敏锐地判断出,Power PC 处理器很可能将被用在索尼PS3 游戏机上。
索尼项目已经做了两年半,微软知道自己远远落在了后面。他们希望通过“抄近道”的方式,冒险回到游戏上来,在市场上击败索尼。
微软决定与IBM 结盟
为了解决同时为两家公司提供芯片产生的人员及时间需求,IBM 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共用核”的方案:针对微软的要求修改核芯,并说服索尼接受新修改的核芯,那意味着,索尼将和竞争对手微软共用同一个核芯,并用自己打造的STI 团队帮微软做研发。IBM 方面以“其他客户的需要”为由说服索尼接受这一新设计,由于IBM 已经在“8 个是美的”(将CELL 芯片的内置协同核由6 个增加到8 个)这一重大设计变更上做出让步,索尼不得不有所回报,共用核的方案,就此被确定。
当索尼终于明白,一直倾心设计的微处理核芯是在帮强大的竞争对手——微软,也就是IBM 在说服他们接受这个共用核时提到的“其他客户”,索尼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痛苦的抉择过后,久多良木健决定,继续做这个项目。考虑到已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和仅剩不到两年的上市期限,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于是,IBM 同时在为PS3 与Xbox 360 两款游戏机设计芯片,为两个拼杀得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提供近乎一样的战略性武器。
2003 年9 月,STI 项目的首席架构设计师和技术负责人戴维. 希普参加了Xbox 360 项目启动会。启动会上,微软方面所有发言人都一再强调:Xbox 360 将于2005 年圣诞节上市。那也是索尼PS3 计划上市的时间。
按照PS3 和Xbox 360 的上市期限, 芯片必须在2004 年11 月前完成设计并投入生产。微软只有一年的时间进行芯片设计。
微软授意IBM,冒险跳过验证流程,直接进入后续设计。另一方面,他们要求IBM 提供一个硬件解决方案,以便在Power PC 和STI 的图形芯片完成之前可以着手游戏软件的早期开发。
索尼因为在PS3中采用了全新的CELL 结构,所以不可能为其软件开发者提供这样的早期解决方案。终于,在2004 年9 月,Power PC 处理器提前九天完成了设计,项目进入了样品试制阶段,只要进行第二轮修正,便可以正式提交生产。
在如此紧迫的时间表里,因为IBM 在芯片制造方面遇到了麻烦,造成索尼的第一批CELL 芯片货期延误了6 周。
IBM 的麻烦虽然也同样造成了微软第一批芯片延期交货,但微软有后备供应商——特许半导体公司。特许半导体公司和IBM 同时收到核芯片的设计并同步进行硅加工。这种双保险方案的费用很高,但是的确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特许半导体能够比IBM 提早一个月交一部分货。索尼却因无法按时交给游戏开发商第一批样品,游戏开发陷入危机。
2005 年的情人节,Xbox 360 和PS3 共用的PowerPC 处理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批量生产前,芯片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试验与修正。
实验室中,索尼有条不紊地通过每一个测试计划,要求修复每一个可能出现漏洞的小细节;而微软则决定跳过硬件小批量试验,直接将设计的产品原型付诸生产,以便有机会完成2005 年圣诞节Xbox 360 的出货量。在比尔. 盖茨看来,失败的量产将耗资数百万美元,但如果能打败索尼,市场价值将达到数亿美元,这比微软其他软件产品赚来的钱多得多。
第一批产品级芯片于2005 年5 月制造完成,芯片顺利启动——微软的赌注得到了回报。他们能在2005 年圣诞节推出足够多的Xbox 360 游戏机了!
而在PS3 实验室,情况却并没有那么乐观。东芝提供的图形芯片,在最后阶段出现了问题,已经超期好几个月了,索尼仍然拿不到承诺的图形芯片。由于硬件上的延误,游戏开发商没有时间来完成足够数量的热点游戏与PS3 在2005 年圣诞节一起捆绑推出。
当终于意识到产品将无法按时上市时,索尼公司宣布,把PS3 的上市日期推迟到2006 年春季。
2005 年的圣诞节属于微软,属于Xbox 360。
迟到者索尼为了挽回市场份额,不得不一改实验室中的保守,背水一战。他们不惜冒着严峻的技术风险,坚持给PS3 游戏机增加读蓝光碟片的功能,为此,索尼与东芝展开了占领电影光碟市场的殊死决战。
索尼赢了,PS3 对于那些还没有决定购买的客户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某种程度上讲,索尼是在与微软的竞争失利之后,靠分流另一种产品的客户,来弥补自己在游戏机领域损失的市场份额。
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曾被认为是索尼新任CEO 不二人选的久多良木健被逐出董事会。2007 年,这位曾经的“PS 游戏机之父”黯然退休。
借助蓝光的胜利以及随后的削价策略,索尼PS3 在2007 年圣诞节期间大大提高了销售量。随后,PS3 和Xbox 360 在市场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到2007 年底,索尼在全球累计销售了1000 万台PS3,微软销售了1900 万台Xbox 360。而在“粘性度”,即用户为每台新游戏机购置游戏的数量上,Xbox 360 的比率超过7,是业内最高水平,PS3 还不到5。高“粘性度”让微软赚了更多的钱。截至2008 年3 月,微软的游戏软硬件和配件的销售额高达47 亿美元,2012 年有望达到683 亿美元,对任何投资者而言,这无疑都是令人垂涎的成长率。
……
MICROSOFT VS SONY
2001 年,索尼、东芝和IBM 三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同盟,新项目被称为“STI”。STI 同盟雄心壮志着要在5 年时间里,投资4 亿美元,开发PS3 游戏机芯片,创造一个最先进的世界级处理器,并在2005 年圣诞节准时将PS3 推向市场。
作为孤身一人带领索尼进入游戏机行业的“PS 游戏机之父”,久多良木健试图凭PS3 以游戏机向个人电脑渗透的方式,“先下手为强”地击杀微软的Xbox 游戏机。
然而,久多良木健无法预知,IBM 在说服他接受共用核时提到的“其他客户”竟是微软——
2001 年初,微软推出了不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Xbox 游戏机,与索尼PS2 正面竞争。这是市场上速度最快的游戏机,而且是第一款配置了类似微机硬盘的产品。从2001 年11 月中旬到年底,Xbox 游戏机共卖出了150 多万台,微软成功渗入了游戏机市场,突然变成了索尼独霸市场的最大威胁。
久多良木健迅速作出反应,他将索尼即将启动的PS3 重新定位:让PS3 成为一台个人电脑,既可以玩游戏,也可以有更多的用途,比如视频点播、在线游戏和实时视频聊天等。
久多良木健瞄准了IBM
在久多良木健的大力推动下,索尼、东芝和IBM 三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同盟。新项目被称为“STI”( 即索尼SONY、东芝TOSHIBA、IBM)。超越微软,使索尼PS3成为市场上速度最快的游戏机,这是久多良木健的真正目的。
为了拉拢IBM,使STI 同盟更加稳固,索尼授权IBM,可以在其他产品上使用PS3游戏机的微处理器技术。
而与此同时,Xbox 虽已成功上市,但微软却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从游戏机业务中获利很困难。微软没有自己研发的核心部件,而是从英特尔那里购买昂贵的中央处理芯片,从纳维亚公司购买图形芯片,元件成本无法降低。
Xbox 上市后,微软开始设计Xbox2 型,也就是后来的Xbox 360。微软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在性能上产生量子跃迁般突破性进展的定制处理器。
2003 年初,STI 的CELL 芯片已经做好了试产前的最后准备工作。而在微软总部,IBM 的资深工程师亚当. 伯奈特向微软展示了IBM 正在研发的新的高频微处理器核。
这个Power PC处理器很接近新一代Xbox 的要求。结合各种渠道的信息,盖茨敏锐地判断出,Power PC 处理器很可能将被用在索尼PS3 游戏机上。
索尼项目已经做了两年半,微软知道自己远远落在了后面。他们希望通过“抄近道”的方式,冒险回到游戏上来,在市场上击败索尼。
微软决定与IBM 结盟
为了解决同时为两家公司提供芯片产生的人员及时间需求,IBM 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共用核”的方案:针对微软的要求修改核芯,并说服索尼接受新修改的核芯,那意味着,索尼将和竞争对手微软共用同一个核芯,并用自己打造的STI 团队帮微软做研发。IBM 方面以“其他客户的需要”为由说服索尼接受这一新设计,由于IBM 已经在“8 个是美的”(将CELL 芯片的内置协同核由6 个增加到8 个)这一重大设计变更上做出让步,索尼不得不有所回报,共用核的方案,就此被确定。
当索尼终于明白,一直倾心设计的微处理核芯是在帮强大的竞争对手——微软,也就是IBM 在说服他们接受这个共用核时提到的“其他客户”,索尼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痛苦的抉择过后,久多良木健决定,继续做这个项目。考虑到已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和仅剩不到两年的上市期限,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于是,IBM 同时在为PS3 与Xbox 360 两款游戏机设计芯片,为两个拼杀得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提供近乎一样的战略性武器。
2003 年9 月,STI 项目的首席架构设计师和技术负责人戴维. 希普参加了Xbox 360 项目启动会。启动会上,微软方面所有发言人都一再强调:Xbox 360 将于2005 年圣诞节上市。那也是索尼PS3 计划上市的时间。
按照PS3 和Xbox 360 的上市期限, 芯片必须在2004 年11 月前完成设计并投入生产。微软只有一年的时间进行芯片设计。
微软授意IBM,冒险跳过验证流程,直接进入后续设计。另一方面,他们要求IBM 提供一个硬件解决方案,以便在Power PC 和STI 的图形芯片完成之前可以着手游戏软件的早期开发。
索尼因为在PS3中采用了全新的CELL 结构,所以不可能为其软件开发者提供这样的早期解决方案。终于,在2004 年9 月,Power PC 处理器提前九天完成了设计,项目进入了样品试制阶段,只要进行第二轮修正,便可以正式提交生产。
在如此紧迫的时间表里,因为IBM 在芯片制造方面遇到了麻烦,造成索尼的第一批CELL 芯片货期延误了6 周。
IBM 的麻烦虽然也同样造成了微软第一批芯片延期交货,但微软有后备供应商——特许半导体公司。特许半导体公司和IBM 同时收到核芯片的设计并同步进行硅加工。这种双保险方案的费用很高,但是的确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特许半导体能够比IBM 提早一个月交一部分货。索尼却因无法按时交给游戏开发商第一批样品,游戏开发陷入危机。
2005 年的情人节,Xbox 360 和PS3 共用的PowerPC 处理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批量生产前,芯片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试验与修正。
实验室中,索尼有条不紊地通过每一个测试计划,要求修复每一个可能出现漏洞的小细节;而微软则决定跳过硬件小批量试验,直接将设计的产品原型付诸生产,以便有机会完成2005 年圣诞节Xbox 360 的出货量。在比尔. 盖茨看来,失败的量产将耗资数百万美元,但如果能打败索尼,市场价值将达到数亿美元,这比微软其他软件产品赚来的钱多得多。
第一批产品级芯片于2005 年5 月制造完成,芯片顺利启动——微软的赌注得到了回报。他们能在2005 年圣诞节推出足够多的Xbox 360 游戏机了!
而在PS3 实验室,情况却并没有那么乐观。东芝提供的图形芯片,在最后阶段出现了问题,已经超期好几个月了,索尼仍然拿不到承诺的图形芯片。由于硬件上的延误,游戏开发商没有时间来完成足够数量的热点游戏与PS3 在2005 年圣诞节一起捆绑推出。
当终于意识到产品将无法按时上市时,索尼公司宣布,把PS3 的上市日期推迟到2006 年春季。
2005 年的圣诞节属于微软,属于Xbox 360。
迟到者索尼为了挽回市场份额,不得不一改实验室中的保守,背水一战。他们不惜冒着严峻的技术风险,坚持给PS3 游戏机增加读蓝光碟片的功能,为此,索尼与东芝展开了占领电影光碟市场的殊死决战。
索尼赢了,PS3 对于那些还没有决定购买的客户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某种程度上讲,索尼是在与微软的竞争失利之后,靠分流另一种产品的客户,来弥补自己在游戏机领域损失的市场份额。
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曾被认为是索尼新任CEO 不二人选的久多良木健被逐出董事会。2007 年,这位曾经的“PS 游戏机之父”黯然退休。
借助蓝光的胜利以及随后的削价策略,索尼PS3 在2007 年圣诞节期间大大提高了销售量。随后,PS3 和Xbox 360 在市场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到2007 年底,索尼在全球累计销售了1000 万台PS3,微软销售了1900 万台Xbox 360。而在“粘性度”,即用户为每台新游戏机购置游戏的数量上,Xbox 360 的比率超过7,是业内最高水平,PS3 还不到5。高“粘性度”让微软赚了更多的钱。截至2008 年3 月,微软的游戏软硬件和配件的销售额高达47 亿美元,2012 年有望达到683 亿美元,对任何投资者而言,这无疑都是令人垂涎的成长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