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胜:日行一善 默默奉献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蔡光胜,慈善,默默,奉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17 14:38
他——
雷厉风行。
他——
喜欢行动。
他自信:“到我70岁捐出个人全部资产的时候,能给社会的慈善事业起到借鉴意义。”
他就是“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的掌门人蔡光胜。
与蔡光胜交谈,你会乐于充当一个倾听者。用心倾听,没有人能够不被他的智慧震撼。
天地重孝孝当先
蔡光胜说:“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深深打动了笔者的心。
面对蔡光胜这位极具魅力的慈善家,笔者更愿意把他还原为一位现代社会中难得的孝子。他是一家注册资金3800万元、现有员工700人的企业的掌门人,他是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的创始人,同时,他更是一个89岁父亲和84岁母亲的儿子。无论他平时有多忙,每月两次,他都会踏上回老家的路。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蔡光胜说:“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
“无论是在全国各地还是世界的哪里,我每隔半个月都会回老家一次给我的父母洗一次脚。无论再忙也不影响我回去。”蔡光胜对“每隔半个月”的时间是严格遵循的,他说:“有时实在太忙,会错开几天,比如提前三四天或者推后三四天,但时间不会相差太大,一个月两次是保证的。”
蔡光胜给老父老母洗脚的时间需要一个半小时,包括全身按摸、足底按摸。于是,每半个月蔡光胜会在老家停留的最短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而最长的时间也只是一晚上。为此,蔡光胜的父母总会抱怨儿子在家停留的时间太短。
蔡光胜对笔者说,明年他会一周回去一次,“毕竟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了。”
从2009年的一个月一次,到2010年的半个月一次,到计划明年的一周一次,蔡光胜定期“飞”回家给父母洗脚的行动始于2009年,那时他刚学《孝经》。“我要用我的行动去感悟它。”他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宿命论,意谓前人积德,后人沾惠。在教育子女方面,蔡光胜喜欢言传身教。而对于他的孝道与慈善所为,他的三个儿女在随着他给爷爷洗脚,给奶奶搓背的行动中深受影响。如今,蔡光胜的欣慰溢于言表:“我深信经典都是有智慧的。”
慈善,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互助互济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就出现了。《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慈济天下,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是蔡光胜做慈善的心得。
2010年1月,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成立,提出“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这个理念的正是蔡光胜。
2008年,看过中国商界的风云变幻后,蔡光胜反复思考了一个问题——“人赚钱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凭借白手起家开办企业意欲制造财富神话的蔡光胜终于醒悟——光拥有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是很可怕的。他想透彻了:“不做最大的企业,而是做最有爱心的企业。”
慈善,从“家门口”做起
2009年,“开悟”了的蔡光胜为家乡捐助建设了第一所希望小学,开始了他的慈善之旅。“做慈善要从身边做起,从家乡做起。”直至注册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蔡光胜依然主张着这种观点。
“我捐建的第一所小学就是在我的家乡河南,第二所是在我老家山西(蔡光胜的祖辈是四百年前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今年计划在湖北和广西各建一所。我做慈善的理念是,一切都从家门口开始。如果每一个人都从家门口做起,那么就不存在不知道该往哪做慈善的问题了。现在全国各地每个村都至少会有一个富人,如果他们都行动起来,那么外地人想做慈善都没地方做了。”蔡光胜幽默地说。
“家门口”还包括自家的企业。蔡光胜很自豪地对笔者说:“我的员工都很善良,都很积极,没有人主动要求加薪的。”当然,这与公司内部完善的人性化管理分不开,蔡光胜介绍:员工家里有遭遇重大疾病的,除社保承担的部分以外,公司都会全额承担;年青干部的小孩,从上小学到上大学的费用公司全承担;中年员工其孙子上学的费用公司也全承担;有员工需要买房,公司会号召全体员工每人捐一点,公司根据其工作年限、业绩,再补贴一点。蔡光胜说:“公司现在一共有员工700人,按每人捐五百来算,这就不少钱了。加上管理层每人捐三千五千的,高管有捐上万的。几十万的房子就买到了!”
爱心从家门口开始。当蔡光胜承诺每年把公司税后利润的5%捐给德源希望基金时,员工更是把自己为公司创造财富价值的这一行为也理解成了是参与做慈善的一种方式。
对于长期地做好慈善事业,蔡光胜有着一个长达30年的慈善实施计划——每年在贫困地区建立一所高标准(投资120万到200万之间)的希望小学。笔者好奇,当河南、山西、湖北都捐过后,他下一所捐助的希望小学会在哪里?蔡光胜说:“看缘份,符合捐助条件的贫困地区,双方达成意愿需要建的,就会捐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建希望小学,只是起点。”蔡光胜给笔者详细地介绍了此话的个中内涵——
“我们建的希望小学都是按标准化建设的,从操场、电教、实验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到老师的培训、进修,我们都会跟踪关注;包括学校的采暖、照明、降温、养护等费用,除去国家补贴的部分,全由我们承担;学生的学杂费我们全承担;对考上初中、高中的贫困学生的学费我们全负担;为鼓励上进,对考上二本大学的学生,其学费我们全承担;对考上一本大学的学生,除承担其四年学费外,还每年奖励其2000元奖学金;我们每一年的夏天会举办初中夏令营、高中夏令营、大学夏令营,搞七天的活动(三天的国学教育,四天的社会爱心活动),参与夏令营的学生其七天的吃住行等的费用我们全承担;对于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还会为其提供创业资金,创业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但是其创业成功后需要捐款,捐款金额不低于我们资助的金额,我们不指定其捐款的组织,只要是捐到正规的基金就可以了。我们通过跟踪爱心的方式,不让爱心丢失,真正地让爱循环起来。”
蔡光胜说,基金会给学生捐助的款项是用来教他们知识将来回报社会的。他说:“我每次在捐助仪式上都会给我捐助学校的学生掬躬,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一种捐助,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们是爱心的传承者,他们要把爱心传播下去。”他始终认为,做慈善比做生意更应该谦虚和谦卑。
虽然在慈善的广阔大地上,他目前的努力只是星星之火,但是,他坚信,只要让爱心循环传播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语:
蔡光胜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慈善的种子,只是看自己怎么去浇灌它。”
他的梦想是,70岁以后成为一名世界知名的慈善演说家。而在这之前,70岁的他将会捐出个人的全部资产。他说:“这是一定的,坚定不移的。”
“讲我所做的,做我所说的。”这是他的坚持。
……
雷厉风行。
他——
喜欢行动。
他自信:“到我70岁捐出个人全部资产的时候,能给社会的慈善事业起到借鉴意义。”
他就是“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的掌门人蔡光胜。
与蔡光胜交谈,你会乐于充当一个倾听者。用心倾听,没有人能够不被他的智慧震撼。
天地重孝孝当先
蔡光胜说:“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深深打动了笔者的心。
面对蔡光胜这位极具魅力的慈善家,笔者更愿意把他还原为一位现代社会中难得的孝子。他是一家注册资金3800万元、现有员工700人的企业的掌门人,他是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的创始人,同时,他更是一个89岁父亲和84岁母亲的儿子。无论他平时有多忙,每月两次,他都会踏上回老家的路。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蔡光胜说:“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
“无论是在全国各地还是世界的哪里,我每隔半个月都会回老家一次给我的父母洗一次脚。无论再忙也不影响我回去。”蔡光胜对“每隔半个月”的时间是严格遵循的,他说:“有时实在太忙,会错开几天,比如提前三四天或者推后三四天,但时间不会相差太大,一个月两次是保证的。”
蔡光胜给老父老母洗脚的时间需要一个半小时,包括全身按摸、足底按摸。于是,每半个月蔡光胜会在老家停留的最短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而最长的时间也只是一晚上。为此,蔡光胜的父母总会抱怨儿子在家停留的时间太短。
蔡光胜对笔者说,明年他会一周回去一次,“毕竟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了。”
从2009年的一个月一次,到2010年的半个月一次,到计划明年的一周一次,蔡光胜定期“飞”回家给父母洗脚的行动始于2009年,那时他刚学《孝经》。“我要用我的行动去感悟它。”他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宿命论,意谓前人积德,后人沾惠。在教育子女方面,蔡光胜喜欢言传身教。而对于他的孝道与慈善所为,他的三个儿女在随着他给爷爷洗脚,给奶奶搓背的行动中深受影响。如今,蔡光胜的欣慰溢于言表:“我深信经典都是有智慧的。”
慈善,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互助互济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就出现了。《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慈济天下,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是蔡光胜做慈善的心得。
2010年1月,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成立,提出“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这个理念的正是蔡光胜。
2008年,看过中国商界的风云变幻后,蔡光胜反复思考了一个问题——“人赚钱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凭借白手起家开办企业意欲制造财富神话的蔡光胜终于醒悟——光拥有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是很可怕的。他想透彻了:“不做最大的企业,而是做最有爱心的企业。”
慈善,从“家门口”做起
2009年,“开悟”了的蔡光胜为家乡捐助建设了第一所希望小学,开始了他的慈善之旅。“做慈善要从身边做起,从家乡做起。”直至注册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蔡光胜依然主张着这种观点。
“我捐建的第一所小学就是在我的家乡河南,第二所是在我老家山西(蔡光胜的祖辈是四百年前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今年计划在湖北和广西各建一所。我做慈善的理念是,一切都从家门口开始。如果每一个人都从家门口做起,那么就不存在不知道该往哪做慈善的问题了。现在全国各地每个村都至少会有一个富人,如果他们都行动起来,那么外地人想做慈善都没地方做了。”蔡光胜幽默地说。
“家门口”还包括自家的企业。蔡光胜很自豪地对笔者说:“我的员工都很善良,都很积极,没有人主动要求加薪的。”当然,这与公司内部完善的人性化管理分不开,蔡光胜介绍:员工家里有遭遇重大疾病的,除社保承担的部分以外,公司都会全额承担;年青干部的小孩,从上小学到上大学的费用公司全承担;中年员工其孙子上学的费用公司也全承担;有员工需要买房,公司会号召全体员工每人捐一点,公司根据其工作年限、业绩,再补贴一点。蔡光胜说:“公司现在一共有员工700人,按每人捐五百来算,这就不少钱了。加上管理层每人捐三千五千的,高管有捐上万的。几十万的房子就买到了!”
爱心从家门口开始。当蔡光胜承诺每年把公司税后利润的5%捐给德源希望基金时,员工更是把自己为公司创造财富价值的这一行为也理解成了是参与做慈善的一种方式。
对于长期地做好慈善事业,蔡光胜有着一个长达30年的慈善实施计划——每年在贫困地区建立一所高标准(投资120万到200万之间)的希望小学。笔者好奇,当河南、山西、湖北都捐过后,他下一所捐助的希望小学会在哪里?蔡光胜说:“看缘份,符合捐助条件的贫困地区,双方达成意愿需要建的,就会捐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建希望小学,只是起点。”蔡光胜给笔者详细地介绍了此话的个中内涵——
“我们建的希望小学都是按标准化建设的,从操场、电教、实验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到老师的培训、进修,我们都会跟踪关注;包括学校的采暖、照明、降温、养护等费用,除去国家补贴的部分,全由我们承担;学生的学杂费我们全承担;对考上初中、高中的贫困学生的学费我们全负担;为鼓励上进,对考上二本大学的学生,其学费我们全承担;对考上一本大学的学生,除承担其四年学费外,还每年奖励其2000元奖学金;我们每一年的夏天会举办初中夏令营、高中夏令营、大学夏令营,搞七天的活动(三天的国学教育,四天的社会爱心活动),参与夏令营的学生其七天的吃住行等的费用我们全承担;对于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还会为其提供创业资金,创业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但是其创业成功后需要捐款,捐款金额不低于我们资助的金额,我们不指定其捐款的组织,只要是捐到正规的基金就可以了。我们通过跟踪爱心的方式,不让爱心丢失,真正地让爱循环起来。”
蔡光胜说,基金会给学生捐助的款项是用来教他们知识将来回报社会的。他说:“我每次在捐助仪式上都会给我捐助学校的学生掬躬,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一种捐助,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们是爱心的传承者,他们要把爱心传播下去。”他始终认为,做慈善比做生意更应该谦虚和谦卑。
虽然在慈善的广阔大地上,他目前的努力只是星星之火,但是,他坚信,只要让爱心循环传播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语:
蔡光胜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慈善的种子,只是看自己怎么去浇灌它。”
他的梦想是,70岁以后成为一名世界知名的慈善演说家。而在这之前,70岁的他将会捐出个人的全部资产。他说:“这是一定的,坚定不移的。”
“讲我所做的,做我所说的。”这是他的坚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