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手工艺三百年传承——记北京绒鸟(绒花)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老北京,手工艺,传承,绒鸟
  • 发布时间:2011-03-17 14:45
  东花市曾有个北京绒鸟厂,琳琅满目的产品曾大量出口海外,但它在90年代就不存在了。近日,记者专程走访了一位北京绒鸟的传人,这次走访让记者惊喜非常。这位传人就是北京绒鸟艺术家蔡志伟先生。

  绒花起源于我国的唐代,到了清代最为盛行,在书中记载:“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的妇女最喜欢彩色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的有清代皇帝大婚时皇后、嫔妃所饰的绒花,这些绒花多取材于“吉庆有余”、“龙凤呈祥”等吉祥语案。由于“绒花”与“荣华”谐音,佩戴绒花寓示荣华富贵,所以戴绒花的人特别多。从清朝开始,北京的花市大街形成了绒花、绢花、纸花的生产、销售基地,花市的花从此销往各地,也有少量出口,崇文门外的“花市”也由此得名。

  北京绒制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末民初,当时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制售绒花的花铺有东胜永、瑞和永、鸿兴德、春华庆等近十余家。解放前,绒花的销路主要是庙会,那时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蟠桃宫以及娘娘庙、妙峰山等处都有定期的庙会,每逢庙会敬香朝神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他们在敬香完毕的归途中,路过庙会的花摊上常要买几支绒花,这个时候一般销售最好的绒花有“大福字”、“红蝙蝠”、“吉庆有余”、“聚宝盆”等。男的把花插在帽檐上或帽缝间,女的则别在胸前或插在头上,显得喜气洋洋,充满了老北京的民间生活气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佩带绒花的人越来越少,艺人们在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创作绒鸟、绒鸡等。绒鸟制品更为人们所喜爱,产品的品种也多达几百种,如雏鸡、绶带鸟、锦鸡、小凤凰、小孔雀等。这些产品不仅受到国内人的喜爱,在国外也颇受欢迎,有一次仅“小孔雀开屏”外商就订购了九万只。除了绒鸟之外,还发展了绒兽,有中国的十二生肖及狮子、熊猫等,七十至八十年代在国外兴起了“熊猫热”,各种样式、材质的熊猫受到热烈欢迎,特别是绒制的熊猫,它毛茸茸的外形、憨态可掬的样子,更是受到了外国人士的喜爱。

  继承传统,用心琢磨

  作为老北京手工艺之一,北京绒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据蔡志伟介绍,北京绒鸟的发展大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仅为绒饰头花;第二个阶段出现了鸟虫等案头小品;第三个阶段出现了绒制挂屏;第四个阶段进入了品位极高的绒制景物。“北京绒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凝结着手工艺人的辛勤劳动和创作心血,张宝善、夏文富二位就是其中著名的手工艺前辈。而我正是从师于张派。”蔡志伟激动地说。

  提起自己的老师,蔡志伟马上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开始逐一介绍起来:“我从小就对老北京的手工艺很感兴趣,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几年前,我能有机会学到这门手艺,并且能够从师于张派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我的师爷张宝善是张派的第四代传人,他13岁就跟父亲学做绒鸟,同时又向民间绒制高手学艺,曾任崇文区政协委员。从艺60多年一直在研究绒鸟的制作,代表作有百花蓝、九龙壁等。1956年,被授予‘老艺人’称号,被人们尊称为‘绒鸟张’。”

  “张宝善收了四个徒弟,其中大徒弟,也是我的师伯,就是刘存来,他已经近80岁高龄了,还是大学学历,他是原北京绒鸟厂的厂长。而张宝善的亲传二弟子高振兴就是我的师父,他现年73岁,也是原绒鸟厂的技术骨干。所以说,传到我这里,应该算是张派的第六代传人了。”

  蔡志伟是从2002年开始跟随高振兴先生学艺的,是高振兴唯一的弟子。虽然学艺时间短,但他凭借对绒鸟的爱好和一定的美术功底,在制作方面进步很快。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五彩凤凰、双孔雀、全家福、子鼠拜寿等,作品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报道,其中“双孔雀”还获得“中艺杯”银奖。蔡志伟也曾多次随手工艺代表团出国进行文化交流,深受欢迎。

  绒鸟虽小,制作复杂

  “北京绒鸟”毛绒绒的外形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但这个可爱的小玩艺的制作工艺却是极为繁杂的。据蔡志伟介绍,“北京绒鸟”是以桑蚕丝为原料,以紫铜丝做骨架,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主要工序包括:煮丝、着色、砰丝、披丝、熏活、拴拍、剪撮、刀绒、刹形、熨烫、组装等多个复杂的工艺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在颜色搭配、造型等多个方面更需要一定的艺术绘画功底和领悟能力。”说着,蔡志伟拿出一只绒制大公鸡介绍到,“就拿它说吧,别看样子不大,但光是‘排子’就要拴十几种,它的造型和颜色更是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现在的样子。”接着,蔡志伟现场拴了一块“排子”,边拴边介绍:“这道工序是绒鸟制作中的最基本的,你别看它简单,没有个一年半载的功夫是练不好的。”看见记者有点不信,就让记者亲自试试。有这样的机会,记者自然也不能错过,在栓排子、刹形两个过程亲身进行了体验,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据蔡先生介绍,他曾经试图招收一些工人辅助其进行绒鸟的工艺制作,但都未能实现,多是因为绒鸟制作工艺繁杂,学习难度大。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绒鸟”的发展。

  有人喜欢,我就要做

  据蔡志伟介绍,这些年他参加了市、区和协会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当人们在看到北京绒鸟再次出现时都非常吃惊,大家反映说:“因为绒鸟厂倒闭,有十几年都见不到北京绒鸟了。还有些三十来岁的人表示小时候每逢年节,总让家长买一个,可是后来就见不着了,真没想到它没有失传,还有人在做。”还有很多人嘱咐蔡志伟千万不要让这门手艺失传。

  蔡志伟表示,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民间手工艺,宣传力度每年都在加大,而且2008年“北京绒鸟”被定为崇文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北京绒花(绒鸟)”又被定为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然人们喜欢它,我就要做,我不但不会让这门手艺失传,并且还要把它发扬光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