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火锅吃的人生,就是热闹

  • 来源:美食
  • 关键字:火锅,人生,热闹
  • 发布时间:2024-12-16 12:03

  文/ 肖瑀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咕咚”的声音得名。早在战国年间,火锅的雏形便已显现,人们常用陶罐作为煮食的器具,“铜鼎”则被视作火锅的前身。汉魏时期,火锅已普遍使用,材质多样,包括鸳鸯火锅在内的各种形式已出现。在唐代,火锅已成为饮食时尚,富人设宴常备,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宋代吃火锅则很平民化。在当年的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会举办“暖炉会”,围着火炉吃肉喝酒。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上卷《拨霞供》篇详细描写了涮兔肉的吃法:“山间只用薄枇、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

  火锅真正蓬勃发展的时期,当属清朝。《考吃》记载当时火锅有“生火锅”与“野味火锅”之分。《清稗类钞》中描述道:“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上常置一小釜,内盛滚汤,下燃炽火,盘中则摆放着鸡、鱼、羊、猪等肉片,供客人自行投入汤中煮熟食用,故称之为‘生火锅’。”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更是宫廷中的一道佳肴,被尊称为“热锅”。清宫御膳食谱上便有“野味火锅”的记载,甚至被用作国宴菜品。德龄郡主在《御香缥缈录》中写道,慈禧太后总在秋冬时节吃暖锅,锅中盛着大半锅原汁鸡汤或肉汤,和暖锅一起端上桌的是几个盛着已去掉皮骨,切得很薄的生鱼片或生鸡片的小碟子,有时还有名为“雪球”的白菊花,将食材一齐下锅,等候片刻便可食用。

  四川的麻辣火锅,是这场味觉盛宴中的热烈舞者。红油翻滚,辣椒与花椒共舞,迅速点燃味蕾的激情。薄如蝉翼的毛肚在滚烫的红油中轻轻一涮,吸收汤汁的精华,入口先是麻辣的刺激,随后是爽滑脆嫩的独特口感;生鸭血色红如宝石,滑入锅中随着红油的翻滚变得饱满而富有弹性,蘸上干碟,咬开微带韧性的外皮,如布丁般丝滑的口感随即而来,带着淡淡的咸香与香料的刺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的打边炉,它以清淡鲜美著称。一锅清水或是高汤,几片姜、几段葱,便是其全部的底料。食材的选择尤为讲究,海鲜、牛肉、猪肉,每一种食材都是对新鲜度的极致追求。轻轻一提,食材从锅中跃起,带着汤汁的温润,鲜美无比。蘸料则以沙茶酱、腐乳为主,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又增添了几分醇厚与风味。

  老北京的铜锅涮肉,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味觉记忆。铜锅古朴,炭火熊熊,羊肉片薄如蝉翼,一涮即熟。芝麻酱、韭菜花、腐乳汁,这三样调料构成了老北京涮肉独特的灵魂。

  围炉而坐,热气腾腾中,人们谈笑风生,分享着彼此的生活。

  云南的菌子火锅,是大自然馈赠的盛宴。山林间的珍稀菌类,如松茸、牛肝菌、竹荪,被精心挑选,与鸡汤一同炖煮,香气四溢,鲜美异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