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火锅飘香

  • 来源:美食
  • 关键字:火锅,香气,典雅
  • 发布时间:2024-12-16 12:05

  无论是成都平原的街头巷尾,还是山城重庆的拐角坡边;无论是乐山眉山的乡野场镇,还是泸州自贡的溪边河岸,都能看到一家家火锅店,它们或大或小,或精致典雅,或古朴粗放。一缕缕火锅香气自店堂里飘出,直钻鼻腔,诱人垂涎欲滴。

  进入火锅店,店员首先会问要什么样的锅底。如今的川味火锅,锅底大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油火锅,一种则是牛油火锅。清油是四川人对于菜油的通俗叫法,这种火锅的锅底主要是用菜油炒制而成的,其烫煮食材风味相对清爽;而牛油火锅,则是用牛油为底油炒制干辣椒、干花椒、火锅豆瓣酱、豆豉、糍粑海椒、老姜、大蒜瓣等香料辅料制成,其烫煮风味要醇厚许多。麻辣火锅在炒料用油时加入动物性油脂,一是为了增加火锅的复合脂香味,二是使得涮烫的原料更“巴味”。在炒料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各种酒,从而起到中和底料味道和杀菌的作用。如今随着人们饮食健康意识的提高,动物性油脂在火锅制作中的用量已经越来越少。这两种锅底,依照辣度不同,皆可分为微辣、中辣、重辣。如果食客当中有不胜“辣”力的小孩或老人,那么还可以点鸳鸯锅底——太极状铜锅里,一边是麻辣风味锅底,另一边则是番茄鲜汤锅底。

  店员将食客所点的膏状锅底端上餐桌,往锅里浇入鲜汤或开水,并点燃锅底下的灶火。在等待锅里汤汁沸腾之时,食客所点的各色食材也被悉数端上桌子。与此同时,食客还可以去餐料区,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调配蘸料。

  当锅里的汤汁“咕噜咕噜”冒着香气,膏状锅底充分溶于汤汁中,一旁的食客们迫不及待地将各种食材逐一下入汤锅中烫煮。夹起煮熟的食材,在火锅盆上方稍微停留一两秒以沥去油汁,再夹入蘸碟中,裹点蘸料,送入口中咀嚼,麻辣劲爆中伴着食材的鲜美,咽入喉中,不禁让人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巴蜀民众如此喜食火锅,以至各式各样的火锅文化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得生动厚实,其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便是火锅的来源。为了得到答案,巴蜀各地的文化人纷纷各显身手。有的翻箱倒柜查找古籍,有的亲赴一线田野调查,有的则遍访川菜烹饪领域的行家大师……

  其一,“重庆江北说”。这一说法较具说服力的来源是近代文学大家、美食家李劼人的讲述。李劼人曾于文章《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1948年刊发于《风土什志》)中记:“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煮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的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和讨得几文而欲肉食的乞丐等,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每人认定一格卤汁,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而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一二年,重庆城才有一家小店将它高尚化,从担头移到桌上。”李劼人在民国时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曾亲自开设过餐馆,1949年后又担任成都市副市长,他对巴蜀地方饮食的考究还是颇具影响力的。

  其二,“自贡盐场起源说”。这一说法的忠实支持者,当数时任四川自贡市餐饮美食协会副会长康俊林。他于2009年提出这一说法强有力的支撑点是,火锅发源与自贡盐业密不可分的关系。总所周知,自贡盐场从古至今都是四川的盐业中心,当时的盐业生产离不开牛这一畜力劳动工具。而当时每隔一段时期,盐场都会有一批退役的牛。这些牛被宰杀后,其内脏被勤劳且节俭的盐场民工拿来,与自贡本地出产的辣椒花椒一道下入水锅,调以盐巴,焖煮成最早版本的川味火锅。后来,自贡的盐工遂将其制法传给了重庆的码头船夫。

  其三,“泸州小米滩说”。2016年,四川泸州市餐饮协会专家委员、烹饪教师石自彬发布了其研究新作,认为“川渝火锅起源于泸州小米滩”。经他考证,旧时川江上跑船的船工们经常在泸州高坝小米滩休息、生火,“三块石头一口锅,垒灶生火做饭,煮食各种食材,并添加辣椒、花椒以祛湿,这就是原始麻辣火锅的起源。”

  不管怎样,在巴蜀火锅各种争论、探讨、溯源中,其饮食文化也在无形当中得到推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