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大艺——福州肉燕

  • 来源:美食
  • 关键字:福州,肉燕,外形
  • 发布时间:2024-12-16 14:58

  何为肉燕?

  对于福州人来说,肉燕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一碗热腾腾的小食。对于外地人,或许就要解释一番了。在福州的传统习俗中,每逢佳节,人们总要来一碗名为“太平燕”的特色小吃。这种小吃以特制的燕皮包裹肉馅,然后与煮熟的鸭蛋一同烹煮而成。关于“太平燕”的由来,福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燕”与“宴”发音相近,因此“太平燕”又被称为“太平宴”。至于为何冠以“太平”之名,则是因为在福州方言中,“鸭卵”与“压乱”发音相似,意味着可以压制社会上的混乱现象,从而带来和平稳定。因此,在各种重要的日子,如节日、婚礼、庆典等,人们都会盛上一碗“太平燕”,以此寄托对安宁生活的美好希冀,正所谓“榕城扁肉燕,人人吃不厌”。据说,因扁肉燕的外形酷似长春花,故“太平燕”还有“小长春”之称。

  一碗好的肉燕,精髓在于燕皮。所谓燕皮,就是用薯粉和瘦猪肉打制成的一张张薄皮。福州北部罗源县山区出产的薯粉质量上乘,因此成为了制作燕皮的主要原料之一。瘦猪肉则选用猪后腿的几处松软适度的腱肌,并且必把肉筋一一剔除干净。一个优秀的制作肉燕的师傅需要通过精确控制薯粉和猪肉的比例,确保最终制成的燕皮薄而透明,不仅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烹饪过程中不易破裂,而且入口香嫩爽滑。

  百年槌声

  要想在福州尝到最地道的肉燕味道,还得去三坊七巷的一家老字号——“同利肉燕老铺”。铺子内放着一幅砧板,每天清早,店里都会有两个身强力壮的伙计举着二三斤重的木槌,围着砧板“噼啪噼啪”打肉茸。偶尔运气好的话,也能看到一个个子不高,但身板壮实,留着一圈标志性胡须的老爷子笑盈盈地挥着木槌。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老爷子同店铺门口商标上的人一模一样。

  他,就是同利肉燕老铺的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三坊七巷设店至今已逾150年,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同利肉燕逐渐成为福州肉燕中的佳品。第四代传人陈君凡12 岁继承祖业,已从业60 多年,严守祖训,一丝不苟打制燕皮。

  如今提到肉燕,七十多岁的老爷子眼里依然闪着光。原本陈君凡接班父亲陈存谈,父子俩一开始的目标只是守好店铺这“一亩三分地”,打好每一张燕皮,包好每一颗肉燕,做好一代“打燕男”的本分就可以。但随着店铺的名气越来越响,陈君凡对肉燕及其背后的文化了解得越来越深,他心中也渐渐萌生出了新的想法:肉燕已不仅仅是一道传统的小吃,更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凝结着人们对一个城市最原始最朴素的情结。这样一种有着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东西,为何没有更多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呢?

  老字号,新气象

  认准了一件事,便投入全部的热情,这就是陈君凡的执着与坚持。为了让肉燕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就要打造“同利肉燕”品牌,而想要做好一个品牌,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多打几斤肉燕,必须全方位包装肉燕,挖掘肉燕背后的文化。

  于是,陈君凡除了白天在铺子里打燕皮之外,晚上就在小阁楼里整理跟肉燕有关的文字资料。在他的记录里,有几百年来经过食家的不断创新,总结出的福州燕皮的多种做法:

  第一种是把燕皮切丝加高汤煮汤,叫燕丝汤。

  第二种是用燕皮包上肉馅做扁肉叫扁肉燕。

  第三种是剁肉成丸沾上燕皮丝煮汤,叫燕丸汤。

  第四种是以红酒糟煮燕丝汤打荷包蛋,叫酒肉荷包蛋。

  第五种,便是扁肉燕加煮熟剥壳的鸭蛋、腐竹、香菇等煮汤而成的最著名、最风行、最经典的“太平燕”了。

  以上几种小吃,都要加点香油、虾油、胡椒粉调味,吃起来滑嫩清脆,鲜润辛香。

  除了对传统的肉燕文化资料进行整理之外,陈君凡也开始书写起同利肉燕新的历史。他深有感触地说:“肉燕原来只是生财之道,用来养家糊口,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我要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为此,他不仅精心设计了品牌的LOGO,还对店铺和肉燕包装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并特别定制了精美的伴手礼。在他的努力下,同利肉燕从一间简简单单的小吃铺子,变成了一种表演技艺,更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现如今,陈君凡也已经把同利肉燕这个接力棒交给了女儿陈燕君,这位学音乐出身的姑娘跟他的父亲一样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新鲜血液的加入让肉燕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开设网上商店、加强网络营销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陈氏父女俩使得这颗小小肉燕得以走进千家万户,不仅让福州的传统美食焕发了新生,也让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像陈君凡说的那样:“这薄薄的燕皮里包裹着的,是厚重的乡情、民族情怀和国家情怀。每一张燕皮、每一份馅料,都是对过去美好记忆的传承,对未来希望的承载,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