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 王强
感冒让我对美食失去了往日的热忱,胡同口修车的麻五爷提议,涮肉正能对付我这食欲不振、喉咙不适的症状。这听起来就像是以前流传的那些生吃茄子、绿豆、萝卜能治百病的传说一样,缺乏科学依据。出乎意料的是,围炉而坐,共享一锅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竟真的让我的味蕾重新焕发生机:身体回暖,不适渐消,似乎连因病而稍显黯淡的日子也重新焕发光彩。
身为北京人,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季节,如果不呼朋唤友地去涮肉馆子聚聚,或是隔三岔五不来上那么一顿,总觉得身子不得劲儿,缺点什么。可能,这就是涮羊肉馆子在北京经久不衰,食客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
老北京人喜欢吃的涮羊肉非常讲究,要具备以下6 点:
一是必用炭火铜锅。炭最好用青杠木烧出来的杠炭,或是银炭,最不济也得是果木炭。好炭火力旺,经烧无烟,最适合滚锅子。铜锅是紫铜挂锡里儿(指锡做的火锅内胆)的圆形深口容器,底部有一个凸起的圆柱形部分,火膛儿大,用来放置炭火,中部沿鼎耳周围有深度适中的凹槽,放置清水或特质的清汤用来涮羊肉或涮其他食材。铜锅底部还有托盘,内加冷水,防止火锅导热过快烫坏餐桌。紫铜导热速度快,还有杀菌的作用,所以一直沿袭至今。
二是涮肉必选好羊。内蒙的羊,逐水草而居,吃的都是无公害花草,肉质不仅鲜嫩,而且膻味小,非常适合涮着吃。由于内蒙距离北京远,早些年间拉来的羊一路颠簸、掉膘,肉质变差,好的涮肉馆子就在京郊租块地,把羊圈养一段时日,再宰杀放血后,才送到店里做涮肉之用。
三是涮肉必选羊身上的好肉。讲究的店家,只选用羊的“上脑”“大三岔(羊后腿上方)”“小三岔(羊前腿上方)”“黄瓜条(羊后腿的大腿内侧部分)”和“磨裆(臀尖肉)”几个部位,以确保口味纯正、地道。最好的部位是“上脑”,也就是羊脖颈后、肋条前、脊骨两侧,靠近羊头的那部分。“上脑”有着近似大理石的纹理,脂肪和瘦肉交错,是涮羊肉的上品。
四是涮肉必吃手切羊肉,且必须是鲜肉。在手工切割鲜羊肉时,应当沿着与肉纤维组织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切片,片片都是横断面,肉片须切得薄,铺在盘子上,透过肉片得隐约见到盘子上的花纹才行,只有这样切出来的肉口感嫩滑,容易涮熟,涮出来的羊肉入口即化。
五是涮肉必用清汤锅底。肉好才
敢用清汤。说是清汤,其实也得放入少量海米、葱花、姜片和口蘑提味。现如今打着老北京涮肉的招牌,却用着菌汤、鸡汤、羊骨汤锅底的,在老北京人眼里,那些都是来砸场子的。
六是涮肉必用好蘸料。涮羊肉的成败取决于一碗小小的麻酱蘸料。据说京城涮肉界“扛把子”东来顺的蘸料,必用王致和的酱豆腐、六必居的韭菜花、天津产的虾油、陕西秦辣子炸出来的辣椒油、调配用纯芝麻磨出来的麻酱。虽说用料都差不太多,但每个馆子都有自己的秘方,绝不外传。涮羊肉,主要吃的是羊肉的鲜,蘸料的香,凡是讲究吃的人对蘸料就特别在意。喜爱涮羊肉的老饕,蘸料端上桌,打眼一瞧,拿筷子一蘸一嘬,定能说出个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来。
至于蘸料上面撒的芫荽和葱花、解腻的糖蒜和其他的北京小吃,如芥末堆、糖卷果、豆面咯吱、麻酱火烧等都是锦上添花的玩意儿,做好了是彩头,做不好也不耽误羊肉的鲜、蘸料的香。现如今的涮肉,从京腔京韵的写实风,到新兴火锅品牌的肆意想象,涮的是热闹、求的是好看,抓的是眼球,却唯独少了北京铜锅独有的味道和灵魂。
老北京人之所以爱吃涮羊肉,一来解馋,二来是图个热闹,印象里,涮羊肉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盛宴。每逢数九寒冬,人们便会在家中或庭院里,点上锅子,备好羊肉与各式佐料,围坐于热气腾腾的锅边,大家一边涮着羊肉,一边喝着汽水,天南海北地胡侃,从世界各地的大事小情,到家长里短的琐碎趣事,甭管是冻肉还是鲜肉,一不留神,就能侃到月上梢头,奔着大半夜去了。
涮羊肉有“双文双武”的讲究。将羊肉一片一片放入涮锅是“文涮”,整盘囫囵吞倒入为“武涮”。取食时,将羊肉直接在蘸料中浸润称“武蘸”,放入盘中取蘸料浇之曰“文蘸”。“武涮”相比“文涮”,吃起来更有大口吃肉喝酒的气质,那叫一个潇洒痛快!当然,不论文武,还是文武双全,吃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铜锅炭火涮羊肉,好像就是老北京人的缩影。热气腾腾的锅子往桌儿上那么一撂,甭管熟与不熟,能在一个锅子里捞肉吃的,那就是朋友。在吃一顿涮羊肉就能打发馋虫,广交朋友的黄金时代,涮羊肉就是侠义舒展的背景和舌尖暴力美学的土壤。一片,或是一盘羊肉下锅,熟了,往麻酱里一蘸,那锅里的就不仅仅是羊肉,更酝酿出了老北京人的江湖豪气和热情。在帝都,能把文人雅士、普罗大众做到上下通吃的,恐怕也只有这个正宗地道的锅子。难怪火锅是老北京眼里社交属性最强,且最具诱惑力的饮食形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