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文化支撑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文化支撑,成都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2 21:08
文/蔡尚伟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主 任
杜 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要:文章以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为案例,通过对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文化重点、未来方向等多方面进行解析,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上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为成都打造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共同富裕的典范之城、塑造文化生态最优的世界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创新路径,为其他城市的公园城市建设和传播提供成都经验。
关键词:公园城市;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文化支撑;成都市
引言
公园城市,一种城市发展、建设的新概念。“公园城市”是用“公园”来修饰限定“城市”,其本质是城市的一种形态、发展阶段和境界。5年多来,成都担当着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随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圆满闭幕,从成都的“千街万巷”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未来,在公园城市建设开拓创新的同时,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更高质量地建设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值得深思。
1公园城市:在蓉首提
1.1实践:源起与发展
1.1.1公园城市的历史沿革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3月2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确立公园城市的探索路径。7月1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通过。2019年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2020年1月21日,成都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主题,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亮相。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办。12月14日,《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公布。2021年7月23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通过。8月6日,《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公布。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都要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2022年2月1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发布。2023年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开幕,《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指标体系》发布。[1]
1.1.2公园城市的总体定位、发展规划
成都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打造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与环保,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有机更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到公园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2]到2025年,基本建成“人、城、境、业”协调统一的公园城市基本形态,相关政策、机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到2035年,构建“全国公园城市示范区”样板,共同富裕达到全国领先水平。[3]
1.2理论:内涵与外延
1.2.1根本属性:公共性
公园城市的根本属性在于“公共性”。公,与私相悖。“公园”一词直接区别于“私园”。“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更是公共性的直接表现。中国古代园林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为主,谈不上所谓的公共性。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中著名的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如今,它们以旅游名胜的新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而早期的园林,除少数公共园林外,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建于1911年的成都人民公园(少城公园),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之一。成都对于“公园”的早期探索,是公共公园历史上的里程碑。
而公园城市的“公共性”,体现在城市发展资源、发展成果的公共上。它不是被个别阶层、集团封闭式地掌握,而是具有全民共建性、共享性的范式。公园城市的“公”突破了狭义的空间与特定的服务,带着天然的共享性。公共性强调居民的可参与、可进入,突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公”正是公园城市的根本特点,更是“共同富裕”的一种重要表现。
1.2.2基本要求:生态性
公园城市的基本要求在于“生态性”。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新范式。[4]成都将城市定位升格为美丽宜居、生态文明的公园城市,就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绿色高质量发展。构建公园城市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改革。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径,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坚决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切实改善与保障民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美好,是公园城市的重要表现。这要求城市不仅要各方面环境优良达标,更要求城市的建筑、文化、景观等各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呈现。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也一直在探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从初期的不重视公共休闲需求,到公园等绿地配套构建,到之后的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构建,再到如今的公园城市,生态性始终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1.2.3审美属性:文化性
公园城市的审美属性在于“文化性”。公园,带有人文内涵的空间场景。它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空间范畴。除了生态属性,更要具有设计性。只有具有文化性的审美属性,带着鲜明的人为因素、创意设计、美学追求、文化内涵,公园才是区别于原始生态的纯自然景观的现代文明空间。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城市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是人文设计审美的综合表达。历史上,城市居民数量原本只占人类整体的一小部分,如今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快速城市化,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城市。城市也就成了一个永久的、人口稠密的具有行政界定的地方,人们多从事非农业事务。而城市发展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建设发展中都需要人为设计。“公园+城市”的人文表达,更是公园城市审美属性的综合范式。
1.2.4多样表现:开放性
公园城市的多样表现在“开放性”。开放使成都不断拓展“朋友圈”,扩大发展“财富圈”。无论是狭义上的公园、绿地的开放与共享,还是广义上的城乡空间、边界的拓展与共享。成都建立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园区,链接世界数十个友好合作城市。“中国·欧洲中心”、中欧班列、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都是开放的靓丽名片。
开放性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和活力。2021年8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系统提出成都建设“六个公园城市”的示范目标和举措,其中“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就是重要表现。
2建设实践:文化开放
2.1建设成效
5年来,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园城市由理念变成现实,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更多城市加入公园城市“朋友圈”。城市能级大幅跃升。2022年,成都已成为全国第七个GDP超2万亿的城市,集聚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群,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位上升至第29位。不仅如此,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位居全国第1位。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315家。领事机构达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拥有双国际机场,2022年航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已建成1300多个各类公园、6158公里各级绿道、800多万亩森林。成都还打造了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培育夜游锦江等380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品牌。市民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新风尚层出不穷。[5]成都肩负起了先行者的责任与担当,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2.2建设经验
2.2.1绿色发展的眼光——建设“公园城市”
在探索城市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下,成都布局生态推进发展。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推进“人、城、境、业”协调统一的公园城市基本形态建设。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人文融合发展。[6]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发展内涵,更是“三城三都”建设的基础保障。
2.2.2文化传承的眼光——高标准打造“三城三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利用好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城市的精神基因。成都要挖掘天府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千年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全力助推“三城”(即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建设,全面助力“三都”(即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打造。[7]这既是“三城三都”建设的直接要义,更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文化展现。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成都要讲好中国故事,把城市发展建设和文化展现上升到国家意识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高度,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播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地。
2.2.3开放发展的眼光——共建国际风范的公园城市
开放发展,为三城三都、公园城市发展注入强有力的经济动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需要融通交汇展现国际风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在全国的枢纽和门户定位不断深化。天府国际机场、亚蓉欧航空快线、成都国际铁路港、中国—欧洲中心,让成都连接世界,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丰富多元的保障。[8]2023年成都大运会,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相聚蓉城。大运会赋能公园城市建设,让世界看到了成都“美学”。
3文化重点:强力支撑
3.1突出生态文化,打造公园城市样本
3.1.1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路径
践行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实践新路径,要让城市发展与自然样貌和谐共生,发展与环保相互共融,构建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发展共同体。成都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四川省等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意见,促进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山水田园间,描摹公园城市的成都“样本”,建设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3.1.2创新生态文化时代运用和价值转化
成都要创新生态文化时代运用和价值转化,持续深化拓展公园城市内涵、价值、场景、体系。例如,熊猫是一个自然生态形象,而对成都来说更是一个文化品牌。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是这一文化品牌的典型运用。大运会期间,大运村特许商店以“蓉宝”为代表的大运会周边销售额每天在20万到30万元,最高的时候超过40万。这正是生态文明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接下来成都更要持续推进相关文化元素的活化、转化,助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如竹文化公园的打造,挖掘与创新竹文化、提升竹品牌等。实现生态文化的时代运用和价值转化,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公园城市建设。
3.2深挖文化底蕴,提升城市设计品质
3.2.1深挖历史文化,塑造“书院+公园”城市气质
成都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拥有深厚的书院文化传统。现有众多“书院”,“书院+公园”模式历史基因悠久。成都地区历史文献可考书院41所,其中现存或有遗址者23所。西汉文翁创办“石室精舍”以来,书院既是教育兴学、培养英才的文化机构,也是城市的景观地标。四川书院在清朝时达到顶峰,数量达到552所,位居全国第二,成都地区代表书院有锦江书院、尊经书院等。近年来,依托城市公园所建立的草堂书院、岷江书院等现代书院,以及众多新型书院,如互鉴书院等逐渐崭露头角。成都拥有庞大的书院空间和文化载体,如国家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专业剧场百余家,城市生活美学空间400多家,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4000多家。丰富的“书院”已经成为成都文创文旅的新锐力量。
成都兼具“中国书院城”的优势、基础与潜力。把书院建设作为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城市公园从环境到场景、由场景到意境的3.0版本升级路径,巩固扩大成都在全国公园城市建设领域的地位和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书院+公园”作为一种古今致用的营城模式,可挖掘书院特色,突显成都文化底蕴。以“中国书院城”为建设目标,提升城市设计品质,弥补成都缺乏大型城市文化地标之“憾”,填补集中体验成都文化的大型文旅目的地之“空”。将餐饮、住宿、教育培训、研学旅游、汉服文化、数字文创、元宇宙等业态和文化元素融合呈现,成为对内对外都有较强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可永久传播的顶层项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助力公园城市文化气质塑造,能够更好地支撑研学旅游头部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公园城市的打造。
3.2.2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文化共同富裕
要做文化能致富的城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等产业高效益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当然,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更是精神生活的富裕。在物质富足的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离不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文化致富具体包括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工作。2021年1月,《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成都数字文创产业蒸蒸日上、发展迅猛,斩获活力指数全国第一。成都正不断推动相关数字方案落地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创新产品品牌与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9]
3.3弘扬公益文化,建设“公益第一城”
3.3.1成都公益基础优势明显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2000多年的传承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友善的公益文化。成都自古就有众多带有公益慈善色彩的机构场所,如备荒的义仓、社会收容的养济院等。很多街道名称,也因慈善活动而得名,如慈惠堂、育婴堂街、义学巷和惜字宫南街。茗粥巷更是曾经施粥活动的场所。辛亥革命后,“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掌管成都慈惠堂,被广泛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四川第一任都督尹昌衡,也致力于四川慈善事业的发展。各方公益力量推动着成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2008年因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成都出现了很多慈善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掀起了一波慈善高潮。2008年甚至被誉为中国慈善事业上的“公益元年”。自2013年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到2016年梁益建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再到2017年被评为“志愿之城”试点城市,成都的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期间,成都还举办了社区志愿服务周、慈善研讨会,并发布了“成都好人榜”,设立了成都慈善文化月,推广了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等活动。这些举措从个人到群体,从具体的项目到成为城市的文化印记,都体现了慈善公益的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慈善公益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参与的组织数量日益增多,项目种类愈发丰富,资金规模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说,成都的公益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3.3.2公益文化助力“公益第一城”
在打造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中,成都要不断弘扬发展公益文化,传承悠久的公益文化传统品质,树立公益形象和品牌,彰显自有公益基础和优势,挖掘特色做大做强。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深化公益资助与项目推进,鼓励各种公益活动,推进“公益第一城”建设。
3.4开放包容互鉴,建设文明互鉴高地
3.4.1古今开放,丝绸之路
从古代的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起点、北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桥头堡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城市,成都从不缺乏文明互鉴的开放基因。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在成都可以联通世界,互鉴全球。在全球开放共享的大环境下,不断挖掘文化本色,活化转化载体,传播“互鉴文化”。构建高端智库,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国际门户枢纽、自贸区等建设。高质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探索“书院+公园”等复合式模式,创新城市生活美学空间;打造社区书院、乡村书院等场景,丰富文化空间载体;策划实施城市标志性大型文化活动,助推文旅活动和对外传播交流。
3.4.2文明互鉴,继往开来
成都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文明互鉴高地,要成为全世界共同富裕和公园城市的传播高地。2023成都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等,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城市留下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各项大型赛事和活动,是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交流盛会,也将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商业和投资机会。未来,成都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顺应世界文明互鉴、交流互鉴的趋势,联合重庆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战略背景,积极申办2036年奥运会,推动成都城市发展再上台阶,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推动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公园城市品牌打造等。
结语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的奋进方向。这既要依托自然生态,又要挖掘人文基础,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转化,寻找生态、社会、经济的文化支撑。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范式,成都正努力打造着“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样板,建设“共同富裕的典范之城”,塑造“文化生态最优的世界城市”。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由理念构想到现实实践,成都义无反顾、扛起责任、创新发展。
未来成都要高质量打造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开放为机遇,以各项大型赛事与活动为契机,展现国际风范,注重共建共享。将成都打造成为安逸巴适的奋进之城、烟火中的书院之城、世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红星新闻.构筑“5+20+44”指标体系!《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正式发布[EB/OL].(2023-04-26)[2023-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4235204223784457&wfr=spider&for=pc.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EB/OL].(2022-02-10)[2023-09-1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0/content_5672903.htm.
[3]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EB/OL].(2018-07-13)[2023-09-18].https://www.chengdu.gov.cn/chengdu/c116701vbecc/201807/052507e2553645baa49cda11455912c4.shtml.
[4]潘家华,陈蛇.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5]成都发布.从一座城到一种城,公园城市的“生长”之路[EB/OL].(2023-04-25)[2023-09-18].https://www.163.com/dy/article/I36PGR2M0553JAQT.html.
[6]范锐平.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N].人民日报,2018-10-11(007).
[7]成都发布.成都新“总规”达京沪总规水平:营造公园城市,打造三城三都[EB/OL].(2018-03-02)[2023-09-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4261/.
[8]成都残联.“成都市共建幸福美好公园城市低碳生活”专题解读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向[EB/OL].(2021-09-08)[2023-09-18].https://mp.weixin.qq.com/s/YgeOXcW5wb9F2aPknwBgaw.
[9]浙江日报.建设国家公园城市,共绘源头幸福画卷[EB/OL].(2021-07-27)[2023-09-18].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04737.
[10]浙江日报.发扬友善公益的城市文化 成都打造志愿之城[EB/OL].(2021-07-27)[2023-09-18].https://sc.cri.cn/chinanews/20171222/26ae5708-ec9c-6549-d9e2-c9a62f12ae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