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触媒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扬州东关街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街区,更新,东关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2 21:25
文/汪 军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副院长 教 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博 士(通讯作者)
汤 轶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文章结合触媒理论研究历史街区的活力提升,总结扬州东关街现状,从建筑、街巷空间、开放广场、非物质文化和政策要求方面研究历史街区的更新方向,分为选择触媒载体、激活触媒元素和综合触媒效应三个阶段。在建筑风貌上,提出了保护、调整与植入不同元素以协调整体风貌的策略;在街巷空间改造中,植入了绿化、展示装置及舞台剧场等元素,以激发空间潜力;在开放广场的设计上,增设了设施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结合节日活动引导文化宣传与传承;在政策层面,致力于完善相关条例标准,并加强公众参与,为提升历史街区活力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触媒理论;历史街区;更新;东关街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很多城市已经从增量空间发展逐渐转向存量空间的更新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更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历史街区具有重要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历史文化悠久,但日益理性的街巷规划导致街巷弱化了文化功能[2],如何结合需求激发历史街区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话题。扬州东关街作为扬州城的典型老街,其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也存在建筑风貌不协调、街巷空间单一、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匮乏、非物质文化流失等问题。在触媒理论的指导下更新历史街区,不仅能提高街区活力,也有利于传承文化。因此,本文结合扬州东关街现状发展,从选择触媒载体、激活触媒元素、综合触媒应用三个阶段展开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提升东关街的吸引力,为历史街区的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1相关研究
1.1触媒理论
触媒可理解为催化剂[3]。触媒效应指使用触媒元素对城市环境起到某种作用的程度[4]。城市触媒理论源于韦恩·奥图和唐·洛干,通过增添触媒元素推动城市已有元素的更迭换代,能激发已有元素的活力,也有利于借助新引入元素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5]。触媒分为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从建筑、小品设施到政策、文化都表现为触媒,不同触媒的联系也影响城市建设的联动发展。通过介入指定的触媒元素,提高城市的发展速率,形成“链式反应”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意志逐步发展[6]。城市触媒因小规模和渐进性首先表现为小尺度的空间更新,随时间推移和空间发展变化,逐步发展到整片地区[7]。
1.2历史街区
20世纪70年代,历史街区拥有了文化遗产的意义。我国于1986年明确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通常,城市的核心区域分布着历史街区,承载交通、商业、娱乐等功能,其景观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与美学价值、环境价值和科学价值[8]。从功能上看,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分为以商业性、文化性和居住性为主体的三种街区类型[9]。城市历史街区是由城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组成的整体,包括业态空间、居住空间和街巷空间等,能够代表地区的历史文化且其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10]。
1.3基于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
基于触媒理论的研究大多选择了城市历史街区和街道等旧城区。齐洋毅等人结合历史街区的开发混乱、建筑破坏和历史氛围流失等缺陷,提出了从选择触媒、重塑并激活触媒和后续控制引导触媒三方面总结历史街区的更新方法[11]。李锡坤等人划分和比较研究了城市触媒多元触媒系统,结合城市触媒理论本土化发展情况,从政策规划、人居环境、商业生产和节事活动四大触媒系统对比不同历史街区的设计,为城市触媒本土化应用提供参考[12]。黄言指出城市触媒理论通过引进新要素和整合旧要素来激发旧空间活力,推动城市旧区保护建设[13]。郑添允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根据阶段性等理论策略对昆明小街部分片区的更新活化提出三大阶段性设计思路:植入点触媒、串联线触媒和内部完善与外部影响[14]。荣玥芳等结合触媒理论基础,为突出西古堡地域特色并针对业态等问题,从合适角度、合适载体、塑造和完善触媒和后续引导触媒反应多层面提出西古堡的活化思路[15]。以上研究从触媒视角出发,侧重定性研究,将历史街区的更新分成不同阶段提出策略,推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和城市更新进程。
2扬州东关街概况与现状问题
2.1东关街概况
东关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由四条道路构成东关历史街区,临近东部大运河和北部护城河,东西向主要人行线路长达1000多米(图1)。街区内有众多商铺和历史遗址,因位于中心城区,其交通便利,居住人口多,历史文化丰厚,具有激活触媒的可能,为植入触媒提供了基础。并且,东关街临近彩衣街和大东门等景点,能形成中心城区的连锁触媒效应。所以,东关街因其丰厚的经济文化价值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具有成为触媒的潜力。
2.2东关街现状问题
2.2.1建筑风貌不协调,店铺形象不统一
东关街以民国和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商业化的风靡导致现代建筑兴起,冲击了传统建筑风格。道路两侧建筑排布密集,局部排列错位明显,部分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形态不统一(图2),降低了美观度。部分店铺占用通行空间设立摊位或摆放非机动车,且户外广告的高度、位置不完全一致,相邻店铺难以统一,影响了东关街整体形象和道路的正常通行(图3)。
2.2.2道路缺少绿化,街巷空间单调
东关街两侧以建筑为主,偶有高大乔木点缀,缺少绿化。分支小路以房屋建筑和铺装为主,缺少植物,部分非机动车占用了支路的通行空间,不利于塑造东关街面貌。总体街巷空间相似且单调,人们难以停留休憩,街巷美观度有待提高(图4)。
2.2.3小品设施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匮乏
东关街的小品设施数量少,形式单一,现存小品通常只供观赏,人们通常在道路上通行,缺乏与公共小品设施的互动体验,同时公共活动空间的匮乏导致难以满足公众休憩的需求,文化活动有待丰富完善,形成了东关街活力薄弱和使用率低的局面。
2.2.4非物质文化流失,历史街区同质化明显
随着商业店铺的大量引入,东关街主要道路两侧目前聚集了众多商铺(如星巴克等现代化商业品牌),街区内的历史性建筑正逐渐走向没落。建筑功能业态混乱,建筑分布参差不齐,历史街区同质化的现象较突出。作为运河文化和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如何延续东关街的历史文化至关重要。
2.2.5公众参与度不高,社会文化活动缺少
东关历史街区内有大量居民居住,众多游客在节假日前来游玩。但因东关街缺少特色社会活动,目前街区内部仍以商业功能为主,其吸引力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在东关历史街区中创造本土化的宜居环境尤为关键,需要听取公众的声音。
3基于触媒理论的东关街更新设计实践
结合触媒理论和现有研究,文章从选择触媒载体、激活触媒元素、综合触媒应用三个阶段形成东关街更新设计实践。
3.1选取触媒载体
3.1.1物质性触媒
(1)建筑
建筑应能够成为东关街的代表性元素。基于现状,东关街内的建筑可分为历史建筑、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等,包括许氏住宅、个园、扬州市第一中学等。因建筑文化性和活力各不相同,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特点采取不同触媒载体的激活方式,改善东关街总体面貌。
(2)街巷空间
街区内东西向道路通行人流多,故考虑重点突出东西向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提高东关街主要通行道路的识别性。另外,因东关街居住建筑集中,建筑格局相对完整,选取部分居民建筑的节点,丰富市民的日常生活,推广触媒效应,也能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大大提高触媒覆盖率,促使东关街焕然一新。
(3)开放广场
因东关街内几乎不存在公共活动广场和绿地空间,建筑密度高,大部分街巷小路狭窄,考虑将不合理和使用率低的建筑拆除以释放公共空间,重新组织公共活动。因扬州市第一中学北门联通东关街内的主要道路,周围具有一定公共空间,在地理区位和人流量上有优势,触媒潜力大,故开放性广场空间选择了扬州市第一中学与街区内的东西向主要道路的交汇点作为空间触媒载体。
表1 东关街非物质文化触媒载体(表格来源:结合参考文献[16]整理)
图5 特色建筑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2非物质性触媒
(1)非物质文化
东关街地处扬州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风土人情,其非物质文化具有成为非物质性触媒的潜力。根据资料调查和文献研究,选取部分非物质文化作为触媒载体(表1)。
(2)政策要求
东关街的发展政策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引导工作,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阶段性任务需结合政府部门的管理、规划文件的指引展开。《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①对扬州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保护规划要求,包括了划定东关历史街区范围,指出“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的目标和街区内文保单位的保护重点。《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②中也明确了相应的统筹工作机制,鼓励公众参与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流程,重点提高公众在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要依据规划要求更新东关街,提出合适的发展政策。
3.2激活触媒元素
3.2.1物质性触媒
(1)建筑
依据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保护、调整和植入等不同手段进行激活。首先,对东关街内使用率低下、质量不佳且不符合历史街区保护要求的建筑予以拆除。其次,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历史性建筑加大保护力度,如曹起溍故居、江上青故居等,加大重点保护并定期检查使用状况,翻新修缮破败之处。由于街区内商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数量较多,需要针对建筑的风格、立面、高度等做出调整,统一街区建筑风貌。为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要区分住宅和商铺不同功能的建筑位置,避免不同性质建筑的杂糅布局,将同一性质的建筑相邻布局,区分商业售卖、居住等功能。各建筑间保持房屋间距,控制相邻建筑的高度,避免影响采光,延续明清等时期的传统风格,打造以坡屋顶形式为主的建筑群。
在街区中考虑利用公共空间植入新的特色建筑作为触媒元素,通过新增文化展览的特色建筑功能提升文化底蕴,使特色建筑成为东关街新的核心空间,增强东关街的吸引力,有利于老城区活化更新。在特色建筑周围设低矮种植池形成景观广场,提供开敞视野,强调景观序列(图5)。在主要通行道路附近集中设立的停车设施与特色建筑间用乔木进行隔离,提高东关街的美观度。东关街作为高文化价值的历史街道,建筑的前后进退及位置分布应严格根据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等规定要求布局,丰富层次感。新增建筑杜绝浮夸的现代建筑造型,将坡屋顶形式的建筑与其他建筑区分布局,避免不和谐的建筑形象。
(2)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的活力提升依托新的触媒元素植入。东西向主要道路作为通行线路,其两侧的商业建筑基本不提供外摆供人停留,在更新中适当增加座椅和种植池交替分布,结合行道树配置,将集中的休闲活动场地安排在远离人流的区域,提供统一活动场所,避免活动和交通不同功能混乱,从而提高东关街景观的利用率,形成优美的动态景观。这不仅能解决停留休憩需求,也提升了东关街主要人流道路的识别性。同时,取消沿路随意摆放的商业广告牌,实行严格管控。
鉴于东关街建筑紧凑的特点,在建筑群体局部增设展示装置和舞
台剧场作为触媒要素,选取部分节点进行微空间设计,增加展示装置作为公共小品设施来激发大众的兴趣(图6),促进人群与设施互动。搭配植物设立展示装置的灰空间,丰富东关街的街巷空间。同时,设立舞台剧场促进居民的社交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表演丰富文化氛围(图7)。这些公共小品设施作为微中心空间节点,具备延续历史文化的空间潜力,达到推动东关历史街区总体发展的目标。
(3)开放广场
东关街目前商业功能突出,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内部居民缺少开放的活动空间。因此,考虑在东关街内植入开放广场。首先,在主要人流道路东侧增设廊架空间作为触媒,利用圆弧形作为连接点,突出道路的特殊性,给人们创造休憩活动的机会(图8)。其次,设立中心广场并增添休闲构筑触媒,模仿东关街内坡屋顶的形式(图9),满足人群停留驻足的需要,延续东关街的建筑风貌。同时,丰富街区的绿化景观,在局部设立休闲小广场与草被结合(图10),为人们提供能够展开交流与讨论的场所。
3.2.2非物质性触媒
(1)非物质文化
在物质载体的形式中植入文化活动,进行场景再现,激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活动的策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结合节日活动发扬历史文化,如扬州的“古城保护日”、东关街月下东关音乐会等,扩大东关街的影响力,引导公众参观名人故居,激活名人文化,提升东关街的文化魅力。在商业店铺中加入传统商业文化,方便市民在通行参观中品尝四美酱菜等特色美食。其次,在已规划的微中心空间中,引导居民自主发起日常文化活动,如在舞台剧场进行木偶戏、扬剧等扬州代表性的活动表演,在展示装置空间中进行手工艺创作等,延续传统手工艺文化,加强居民对东关街的归属感和地方依恋,提高大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结合网络平台尝试“线上观看+线下体验”的模式,吸引更多人群了解东关街的历史文化,提升东关街的知名度。
(2)政策要求
在政策上,首先完善对东关历史街区的保护条例和规范标准,明确政策要求,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和规模,确立建筑密度、立面高度和容积率等建筑指标,加大历史建筑保护力度,避免过度开发,破坏肌理。其次,政府应定期组织部门开展东关街的规划实施评估,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发展管理进行及时调整,设立东关街的动态调整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也不能脱离群众,引导公众参与到政策落实的每一个环节中,推进政府与公众有效沟通,鼓励居民在合理范围内自主经营,完善监管等流程,促进东关街的可持续发展。
3.3综合触媒应用
在东关街的更新设计中,不仅从物质性触媒和非物质性触媒着手提升吸引力,也要推动东关历史街区和周围老街的联动发展,提高触媒应用的综合性,带动中心城区总体发展。如联合东关街周边的彩衣街、皮市街和大东门等景点,系统优化中心城区的交通环境,加强老街间的联系,明确触媒的各层级,促使不同层级触媒的共同作用,形成触媒反应链,推广触媒效应的影响范围。在更新过程中,也要对触媒载体有侧重地进行改造建设,把握东关街的更新节奏和发展方向,加强触媒的有序性和综合建设,促使建筑、街巷空间、开放广场、非物质文化和政策要求发挥各自最大的触媒效应。利用扬州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丰富不同触媒的空间层次,完善东关街内外交通,提高触媒效应影响力,综合各触媒应用,更好地引导触媒效应。
结语
本文结合触媒理论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提取了物质性触媒元素和非物质性触媒元素作为两大方向,以扬州东关街为实践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关街的现状问题:建筑风貌不协调,店铺形象不统一;道路缺少绿化,街巷空间单调;小品设施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匮乏;非物质文化流失,历史街区同质化明显;公众参与度不高,社会文化活动缺少。其次,基于问题分析,结合触媒理论在更新中展开详细设计:在建筑物上,根据不同建筑的现状提出保护、调整和植入不同的更新手法,促进东关街风貌统一;在街巷空间上,以微中心空间更新的方法增设街道绿化、展示装置和舞台剧场等触媒元素,重塑东关街的街巷活力;在开放广场上,选择规划区域入口和中心区域提供休憩开放场所,完善休闲活动功能;在非物质文化上,利用传统节日和扬州特色、规划空间节点鼓励文化活动,加大弘扬非物质文化,扩大东关街文化影响范围;在政策要求上,指出加大明确建筑指标、完善动态评估机制和公众自主参与监管来推动长久发展。最后,从加强不同老街间的联系和对触媒不同程度的激活两个角度强调触媒应用的整体性,提高触媒效应的影响力。
城市历史街区因其丰富的文化价值,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如何活化历史街区将在城市更新中凸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触媒理论的研究,以设计实践验证理论研究,形成了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具体设计手法,为我国开展相关领域的城市更新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注释:
①为更好地突出扬州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划定了东关、仁丰里、湾子街和南河下共4片历史文化街区要求统筹保护。
②规划从文旅产业、风貌导控、绿色交通、绿化体系、功能完善等多方面提出了丰富扬州城精致的传统生活体验,要求重点保护扬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传统城区的综合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李正军,王清智.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探索[J].设计,2015(17):76-77.
[3]朱佳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8.
[4]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规划师,2006(10):22.
[5]金广君,陈旸.论“触媒效应”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规划师,2006(11):8-12.
[6]郝瑞生.基于触媒理论对历史片区的复兴规划研究——以天水市西关古城片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0):134-135.
[7]朱佳奇,夏健,刘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以苏州古城15号街坊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0,33(02):45-50.
[8]秦烽慧.历史街区景观保护性再利用初探[J].设计,2015(21):134-135.
[9]迟家琦,许友志.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研究——以沈阳中街为例[J].设计,2021,34(21):68-70.
[10]邬夏依,孙以栋.基于区域文化保护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启示——以我国台湾地区迪化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06):254-255.
[11]齐洋毅,鞠伟.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J].建筑与文化,2020(12):146-147.
[12]李锡坤,于施施,王雪洁,等.榆次老城历史街区触媒设计研究——以老门东历史街区为参照[J].包装工程,2022,43(增刊1):256-262+275.
[13]黄言.“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旧区更新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5):107-108.
[14]郑添允.城市触媒理论下的旧城区更新与活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1.
[15]荣玥芳,蔺建兰,王一鸣.触媒视角下河北蔚县西古堡街道的保护与活化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07):70-73.
[16]黄薇.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