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百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龙川县为例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 发布时间:2024-12-31 15:22

  巫炳南

  乡村作为“百千万工程”最基层单位,面临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下、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困难。龙川县着眼于调结构,稳增长,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为探索更加多元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要科学编制规划,扎实做好顶层设计;要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新型农民队伍;要深挖资源特色,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省委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1]当前,全省上下正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加速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新的发展势头。乡村作为“百千万工程”最基层单位,面临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下、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困难。解决乡村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在于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找到具有可持续性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本文以龙川县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涌现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典型为例,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龙川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兴则乡村兴。2023年,龙川县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调结构,稳增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文旅融合的国家3A级景区2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4家,组建强村公司27家、富民工坊53家,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地区生产总值52.75亿元、增长5.4%,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一)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龙川县作为广东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不断擦亮“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牌子。2023年种植水稻约53.14万亩,总产量23.92万吨。一是以高质高产为目标,引导广大农民种植丝苗米、航天稻等作物,设立专业合作社,推广机械化耕作,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以市场化规模化为方向,创建丝苗米产业园,引进稻谷烘干贮藏加工一体化设施,创新“企业+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经营模式,提升乡村经济“造血”功能。三是以品牌商誉建设为途径,设立粮食加工企业,打通从田野到餐桌的全链条,创建了众合、农民乐、瑞农、绿誉、土包子等众多本土粮食品牌,提升了龙川大米的商誉价值。

  (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

  龙川县充分挖掘千年古县、原中央苏区县等文旅资源,融入农耕文化、客家民俗、非遗特色等优势要素,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激发乡村发展潜能。一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引进农业企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创建了“绿油花果树小镇”“五色茶岭”等以农业为主题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是以乡村特色文化为载体,依托霍山、佗城国家4A级景区品牌,挖掘乡村特色内涵,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如,田心镇甘陂畲族村,利用紧靠霍山4A级风景区的优势,推出畲族风情文化节,带动了当地发展。又如,佗城镇枫深村,充分发挥紧邻佗城4A级风景区、县城的区位优势,引进动物园、水上乐园等文旅项目,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成果,走出一条新型乡村旅游之路。三是以宜居宜业为突破口,红色资源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如,廻龙镇五兴龙苏维埃旧址、细坳镇小参村等。

  (三)深挖“土特产”的竞争潜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龙川县深耕“土特产”这篇文章,涌现了一批具有独特品质的农副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一是做大做强油茶品牌,构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条,创建油茶产业园,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擦亮了“全国油茶示范县”的金字招牌。2023年,全县种植油茶面积43万亩,产值超过15亿元,建成主产区2个片区涵盖12个乡镇,培育了绿油、上山打油等油茶品牌,延伸开发了洗发水、化妆品等10多个产品。“绿油”获评“广东十大茶油品牌”,“上山打油”获香港有机认证。二是精耕细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2023年,全县种植茶叶面积约2万亩,产值达3亿元,产品涵盖绿茶、单枞等,打造了“嶅顶峰绿茶”“五逧峰东方美人”等10多个特色品牌。三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赋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全县深加工农副产品有腐竹、牛筋糕、粽子等20多种,多种产品远销珠三角,市场前景广阔。四是大力推广优质水果种植,与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培育了丰稔镇枇杷、赤光镇青皮柚等一批绿色优质的精品水果。2023年,全县种植水果9.44万亩,总产量8.62万吨,产业效益进一步显现。

  (四)打造舌尖上的美食产业链

  近年来,龙川的佗城豆腐丸、车田豆腐、田心八宝鱼生等知名美食,因被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而迅速蹿红。围绕舌尖上的美食,龙川县抢抓机遇,精准施策,精心布局,打造了一批特色美食产业链。一是成立特色鱼生产业协会,指导帮助鱼生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发展以草鱼为主的水产养殖,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助力养殖无肝吸虫草鱼。2023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655公顷,培育“八宝鱼生”店铺168家,鱼生全产业链产值约3.5亿元。二是加大禽畜类肉食产品供给,瞄准市场,扶持肉食品深加工,打造禽畜类肉食品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培育紧俏商品。2023年,全县现有畜禽养殖场户2001家,生猪年出栏约37万头,家禽年出栏约544万羽,生产制作肉食品的企业和个体户200多家。三是成立强村公司、富民工坊,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推出拳头产品。如,车田豆腐是当地传承百年的知名美食,被列入河源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远销珠三角地区。该镇成立强村公司、富民工坊,与企业合作,拟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建设豆腐坊。2023年,该镇日产豆腐约8万块,年总产值7200万元。①

  存在问题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一是农业生产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以零散为主,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仍有差距,农业新技术的运用尚未充分普及,制约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农科院所牵手合作不够紧密,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多,制约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尚有差距,有的直播带货、网络购物经营者存在诚信缺失,影响了整体形象与市场销路。

  (二)农业生产人员结构与人才支撑不足

  一是农业生产人员结构性失衡,紧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懂技术有资金又愿意回乡创业的乡贤占比不高。三是农民职业培训力度不足,尤其是针对特色产业的培训仍需进一步提升质效。

  (三)农业全产业链不充分问题明显

  一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层次较浅,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够,工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高端产品开发力度不足。二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有的农产品出现滞销,缺少营销策略和品牌打造意识,难以形成品牌经济,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农业企业的拉动作用、外溢效应仍不够明显。三是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充分,退出机制建设不够明确,特色产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彰显。四是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多,抗风险能力、技术更新、资金周转、经营管理等方面明显不足。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扎实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要立足各镇各村的实际,遵循“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比如,龙川县北部依托生态优势,可在现有基础上做足做好林业经济和生态产品的文章,重点发展竹、木、花卉、油茶等产业及延伸产品加工,创建若干个生态旅游景点、康养基地、休闲农业等旅游观光点,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项目,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中部与南部结合土地平坦、肥沃的特点,继续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连片化、机械化、大面积种植高品质水稻,整合一些品牌资源,把航天丝苗米打造为知名品牌产品。东江沿岸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水产业,科学合理引导水产品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探求建立枫树坝水库的优质水资源往珠三角供应的工作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做强黎咀霍山牌矿泉水品牌,围绕水资源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水经济。

  二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全县一盘棋的统筹观念,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乡村休闲旅游、禽畜和水产品养殖等农业产业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既守好生态发展红线又谋划好产业发展边线,确保新增农业产业建设项目及时落地,促进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要引导农民多元化发展,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鼓励发展农家院落经济,比如合理发展种植瓜果蔬菜、家庭养殖、编织、纺织、木工等家庭手工业,形成乡村多业并举、此消彼长、彼此促进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新型农民队伍

  一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商业保险机构等作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织密织牢农村民生安全网。二是要拓宽农民职业成长空间,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完善产业收益分享分成机制,让农民在乡村发展中获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感觉有奔头,提升农民职业成就感。三是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具有技术技能、创新创意、市场经济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的新型农民,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四是要推动高素质人才下乡服务特色产业,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让其留得下、能创业。[2]五是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在科技加持下改变农业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引导青年人热爱农业、从事农业,鼓励外出乡贤和城市居民下乡创业,不断为农村输送“新鲜血液”。

  (三)深挖资源特色,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牢固树立粮食安全观,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当地优势,围绕环境、物种、气候等资源深入调研,做足做好“特色”这篇文章,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的错位发展方式,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大“强村公司”“富民工坊”的扶持力度,把握好特色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以有机、绿色、优质为导向,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奇”的发展方向,既要做大做强更要做精做强,既要重视量的增长又要强调质的提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到“少而精”“精而强”,牢牢占据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比如,义都桂林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山云雾的生长条件,成为久负盛名的特色优势产业。三是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整合乡村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仓储、物流、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客家预制菜深加工,健全舌尖上的美食产业链,引进建设若干粮油、食品、饮料等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传统产业、新型产业与战略性产业相得益彰的乡村产业集群模式。四是要培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示范园,重点打造若干农业产业强镇,发展壮大油茶、丝苗米、茶叶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发生“核聚变”,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五是要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握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多元的客家文化,如客家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发乡村旅游精品,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文化表演、村BA等特色项目,加大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强化市场推广,大力创新发展“农业+旅游+康养+休闲+体验+研学+”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3]六是要加强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护公平竞争,破除行业壁垒,打击垄断哄抬,确保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市场经营体系,搭建新型特色产业市场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确保产品能够顺利销售。

  (四)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要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与运用,利用大数据平台,培育“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将农业生产的全程监督、质量追溯、产业报告、市场需求等全链条数据化,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咨询、网络销售、个性订制等线上服务,发展农业新业态。二是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农业企业创建科技孵化器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最新农技专利的应用和推广,如农业无人机、海水稻、农产品保鲜等先进技术,提升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着力打造“油茶”“丝苗米”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品牌,做好品牌的管理与运营,加大品牌宣传营销推广,加强品牌保护,发挥品牌价值导向,实现农业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四是要加大农村农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落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强化金融赋能特色产业发展,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创新运用市场化措施,以租赁、入股、流转等方式做好存量资产的创新利用。五是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山地耕作的农业机械,选种优质品种,鼓励发展冬种作物,不断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六是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业污染源,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保护优质农产品的种质资源,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崛起。

  总结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乡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当前,要锚定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构建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走特色发展之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作者为中共龙川县委党校支部委员、经济学高级讲师。

  注释:

  ① 本文数据来源于龙川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龙川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局、文广旅体局、车田镇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N].南方日报.2023-02-27(A02).

  [2]吴圣金,吴俊杰.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乡村振兴[J].南方.2024(06):40

  [3]杨洋.乡村振兴有“面子”更有“里子”[J].南方.2023(22):19

  (编辑/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