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燕燕
当当当!航海小课堂开课啦,这堂课我们要讲的是航海导航技术。
同学们对导航系统一定不陌生。当我们外出旅游时,手机上的地图导航可以帮我们迅速找到目的地。你知道吗?古人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时,也有自己的导航诀窍。他们使用的航海导航技术,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帮助你我辨别方向。那些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勇士都极其聪明呢!
地文导航:近海航行的秘诀
最早开始海洋探险的古人,大多在近海航行。他们确定位置和方向依靠的是岸边或海上的一些标记,这种导航方式叫作地文导航。
在距今8000年左右时,浙江省杭州市跨湖桥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东亚地区最早的独木舟。专家们研究发现,这只看上去不起眼儿的独木舟,居然可以在浅海小范围地活动。要知道,当时这片区域经常受到海水的侵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生活在8000年前的先民沿着海岸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小舟或竹筏,视线始终不敢离开附近的地标。他们把这些地标熟记于心,再口口相传,这样他们返航或者下次航行时,就能安全地回到出发地了。
通过文献我们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能够凭借地文导航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地理位置熟记于心了。
秦朝时,徐福东渡日本,很可能是从山东蓬莱启航,然后沿着渤海海峡中的庙岛群岛航行,经辽东半岛东海岸到达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再由此到达日本列岛的。只要打开地图,你就会发现,这条航线拥有较为丰富而连续的海岸、岛屿等地文标记,因此,徐福用地文导航的方式到达日本是完全有可能的。
地文导航是最简单直接的海上导航方式。10世纪以前,由于航海技术尚不发达,古代中国人大多沿着看得见陆地的近海海岸航行,或者利用海岸、岛屿、山坡等来定位自己海上航行的位置,在小范围内跨岛和横渡海峡航行。在西方,中世纪时期(5世纪到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船也大多依靠地文导航沿岸航行。即便是大航海时代,迪亚士、达·伽马等航海家也往往沿岸航行,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保证船队的安全,还可以相对准确地记录航线。
天文导航:用星辰指引方向
听了我们的讲述,如果你以为古人只会地文导航,那就大错特错啦!天文导航他们也早就学会了。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等天体来判断船的位置、方向,这对古人来说完全没有问题。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很多与太阳、北斗星有关的记载。商朝人已经学会在白天观察太阳的相对方位来定位、导航,到了晚上,他们就通过观测恒星,特别是北斗星来辨别方向。西汉时期,有了天文导航应用于航海的明确记录。据史书记载,西汉关于海上导航的占星书竟然有一百三十多卷。虽然那些占星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不可知,但从留存下来的书名看,它们很可能都是服务于航海的“导航工具书”。
东晋时有一名高僧名叫法显,他曾经西行取经,后来乘船从海上归国。因为海上有强风,船迷失了航向,法显就在耶婆提国停留了5个多月。他回国后感叹道:“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以进。”唐朝诗人王维在诗中说:“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这些都是古人利用日月星辰导航的证据。不过,到此时,天文导航依然处于萌芽期,因此海船还不能长距离纵横大洋。
到了宋朝,应用于航海的天文导航有了重大的进步。宋朝人不再模糊地根据星辰位置推断方向,他们可以凭借观测天体高度来推定船的位置。在泉州出土的宋朝海船中有一把竹尺,这把竹尺很可能就是观测天体高度的工具——量天尺。而这艘海船,据考证已经可以往返于南海和印度洋之间。根据文献记载,当时从泉州出发的航线已经可以到达波斯湾地区和非洲东岸。宋朝的海船已经渐渐脱离近海,跨洋远行。
抬头仰望灿若星河的晴朗夜空,漫天繁星能为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为海上天文导航创造了条件。古人从熟练利用各种星体进行简单的航海导航,到测量天体高度进行海上导航,又发展出了“过洋牵星术”,快翻开下一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