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路簿——中国古代的航海秘籍
- 来源:奇妙博物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针路簿,航海,秘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31 16:48
在我国古代,经验丰富的海员有记录航行轨迹的习惯,他们口耳相传,把日积月累的航向和航程等航海信息记录成册,这本记录着重要信息的航海秘籍就是“针路簿”,又叫“海道针经”“更路簿”“针谱”等。
对古代的海员来说,这可是航海中不可或缺的导航工具书。
针路簿的由来
什么是“针路”呢?“针路”其实就是船只在指南针或航海罗盘指引下形成的航线。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针路簿也随之慢慢产生了。每当经验丰富的海员开辟新航线之后,他们就会把相关航海信息记录下来,时间长了,这些内容就成了后人出海时的重要“攻略”。
北宋末年,有一个叫徐兢(jīng)的人,他奉命随外交使团出使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回国后撰写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进献给宋徽宗。这是针路簿的一种原始版本。据书中记载,徐兢在航海时也参考了前人留下的被称为“海程”的航海指南类工具书。
元朝人徐泰亨写的《漕运水程》,可能是现存最早的针路簿了。元朝的漕运工作大多通过海船完成,需要用针路簿来指引航向。徐泰亨的《漕运水程》就记录了从江苏太仓港口到天津港口的海道信息。
古人说“舟子各洋皆有秘本”,意思是海员在不同的海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航海秘籍,也就是针路簿。从明朝开始,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针路簿引起了官方的关注,有些被编入私人著述中,更有一些被编辑成册,成为专著,流传于世。
其中,《郑和航海图》不仅是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示意图,还是一部针路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郑舜功准备从广州出发前往日本,临行前,才发现没有针路簿可参考。为此,他们只能在民间广泛征集,得到“秘籍”后才敢放心启程。
读懂针路簿
如此好用的书,可不是谁都能看懂的。针路簿中包含大量航海术语,有时候还夹杂着方言土语,一般只有海员才能理解,对其他人来说那就是“天书”。
比如,《郑和航海图》中有这样的描述:“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到南汇嘴。”(见下页图)是不是听起来一头雾水?没关系,我们有“解读密码”!
想读懂针路簿,最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古代的基本航海术语。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郑和航海图》中的那句话,丹乙针表示105度方向,乙卯针表示97.5度方向,这句话的意思是:“太仓港口开船用105度方向,一更的航程并靠吴淞江,再往97.5度方向航行,一更的航程到南汇嘴。”
你知道吗?
针路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海员们在某一航线不断往返,那么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针路簿中的信息进行丰富和修订,不断完善各种数据,使这条航线的信息更符合导航需要。
正是一代代海员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航海信息。针路簿不仅是古代不可或缺的航海秘籍,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海洋文化、航海技术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