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的温馨家园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温馨,家园,雾都
  • 发布时间:2024-12-31 16:53

  文/马丽嘉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闻名世界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个伦敦孤儿的悲惨遭遇。而在英国伦敦,作家狄更斯故居的500米外就矗立着一家由孤儿院改建的博物馆,很多人相信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让我们来听听这家孤儿院院长的故事吧!

  从船长到院长

  大家好呀!我叫托马斯·科拉姆,在17—18世纪,我曾经是一名船长,后来“功成身退”回到英国。

  当时的伦敦虽然繁华,但也是个充满了“惊险”的地方,每年大约有1000名婴儿失去家庭,成为人们口中的“雾都孤儿”。雨后的伦敦街头,寒风凛冽,那些孩子的小脚丫踩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他们害怕又无助。我下决心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为他们送去爱与希望。

  经过20年的努力,我终于在1739年建立了英国第一家儿童慈善机构——伦敦育婴堂(伦敦孤儿院)。这里不仅是“雾都孤儿”们的庇护所,还将成为他们学习新技能、开始新生活的起点。

  从流离失所到重拾希望

  育婴堂刚成立时,哪些孤儿可以来这里呢?伦敦的孤儿太多了,谁先到谁先被接收,这显然不公平。无奈之下,我们只好用黑白球来决定孩子的去留。假如一位无助的母亲抱着孩子来到育婴堂,抽到白球意味着孩子可以被收留,抽到黑球则意味着孩子不能被收留。

  1741年春天,第一批30名婴儿被温柔地抱进了育婴堂的大门。到了1756年,我们终于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只要符合接收条件并且未满一周岁,无论健康与否,来到育婴堂的孤儿都会被接收,孩子们的命运再也不用被黑白球左右啦!

  开启集体学习和生活

  每个孩子被送来时,我们都会让亲属留下一样特别的东西作为信物,比如有特殊印记的硬币或是有刺绣图案的衣服等,这些信物被珍藏在育婴堂的档案室中,我们期待将来的某一天,家人能和孩子再次相见。

  到了育婴堂,孩子们就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穿上新衣,有了新名字,然后被送去乡下,由温柔的护士阿姨照顾。如果孩子生病了,可以在育婴堂的医务室进行治疗。孩子们在3到5岁时会被送回育婴堂(或分院)。这里的工作人员努力让这些孩子吃饱、穿暖。他们学习、玩耍,也帮忙做些家务。当然,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晚上躺在宿舍的小床上时,一定会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

  在育婴堂里,我们为女孩安排纺纱、编织、针线活等课程,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而男孩则学习绳索制作、行军等技能,还会学习写作、记账、地理和数学等知识。这些孩子长到9岁到14岁时,就会陆续离开育婴堂,走入社会,当学徒或进入军队,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一家公共艺术馆

  很多人都想不到,为了孩子,育婴堂后来还成了英国第一家公共艺术馆呢!1740年,著名画家威廉·霍加斯向育婴堂捐赠了一幅我的肖像画,并鼓励其他人效仿他的做法。许多艺术家被我们这里的故事所感动,纷纷捐出自己的作品,让育婴堂成了英国第一个永久公开展出艺术作品的场所。这些作品不仅增加了育婴堂的艺术气息,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在长达200年的运营中,伦敦育婴堂一共照顾了25000多名儿童,为他们的生活带去了新的希望。

  2004年,育婴堂原址改建为一座博物馆,艺术画廊里依然陈列着那些大师级的绘画作品。历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这些作品仍然保存完好。站在博物馆中,看着它们以及那些属于孩子们的旧物,相信我们都会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