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事分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治理,效能,成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13 20:58
文◎刘欣威
针对基层治理中问题发现晚、处置慢、协调难等问题,门头沟区城子街道党工委探索实施“三事(公事、共事、家事)分流”议事规则,建立以诉前治理为目标的民意收集、办理、督办和反馈机制,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三事分流”规则实施以来,城子街道共办理“公事”56件、“共事”131件,引导帮助群众办理“家事”273件,接诉即办案件同比下降14.11%,实现了为基层减负、让群众满意的治理成效。
探索“三事明责”清单 合理界定职责边界
“民意五访”摸需求。街道党工委建立片区群访、重点探访、网格走访、楼栋听访、平台集访五种机制,精准摸清群众需求。街道党工委将21个社区分成4个片区,每季度按片区由党工委书记主持调度,集中听取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街道处级领导、包片干部每周围绕重点工作、集中诉求,依托社区议事平台主动接访,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网格长、网格员每天下沉到网格,通过“一日三巡”机制,了解民情民意,听百姓心声。社区利用闲置空间资源打造“聊聊吧”“一家亲”调解室等居民议事场所,整合利用居民微信群、心愿墙、意见箱等方式,随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事分类”定标准。对“五访”征集的问题诉求,街道党工委按照“事要解决”的原则进行分类。“公事”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管理事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实事等事项,如背街小巷改造、辖区环境提升等。“共事”主要是指社区治理单元内居民之间的共同事务,业委会、物业企业依法履职等涉及社区居民的共同事务,如引入物业服务、修缮小区道路等。“家事”主要是指社区网格单元内涉及小区业主的个人事务、法定义务等与居民自身相关的事项,如噪声扰民、损失赔偿等。
“三事清单”明权责。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街道党工委建立“三事明责”清单,厘清事项权属,合理界定政府、社区、居民的职责边界,着力解决社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按照“三事”原则,对“实事清单”事项进行分类,明确职责、精准派单,做到“公事”街道快办、“共事”协商联办、“家事”网格自办。
搭建“三级分流”平台 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政府兜底解“公事”。针对群众反映的“公事”,在街道层面能得到妥善解决的,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召开党建协调委员会,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党组织商议,明确解决路径;在街道层面难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通过“吹哨报到”等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动解决。为解决个别小区办理房产证难问题,街道党工委利用“吹哨报到”机制,协调区住建委等相关部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35个。
组织牵头解“共事”。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共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召开议事会,组织网格长、调解员、物业企业进行充分沟通、民主协商,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推动问题解决。针对七棵树东街社区居民对是否引入物业意见不一致的问题,社区党组织邀请北京广播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组专家、调解员,与物业、居民面对面交流,使得居民同意率由11.35%提升至78.8%,顺利通过市场化路径引入物业服务,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网格联动解“家事”。对于群众邻里纠纷、家事私事等引发的矛盾,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各网格主动认领,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党员干部、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组建“微网格”队伍,通过多方调解推动问题解决。为充分发挥本社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带头作用,华新建社区建立“一家亲”调解工作室,汇聚人民调解员和老党员力量,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心理服务和法律援助。
完善“督办回访”机制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挂账推动“公事”解决。街道党工委清单化管理问题台账,进行“集中会诊”,班子成员根据职责分工对问题台账主动认领,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实行挂账督办。对重点项目落地、民生实事、重点诉求等重要事项,主管领导现场办公,紧盯问题解决和推进进度,严把验收关,定期向工委会通报工作进度。针对辖区21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街道党工委强化跟踪管理,通过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加强督办,推动所有项目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及时公示公开“共事”。对于社区治理单元内居民之间的“共事”,经过讨论表决形成协商决议,及时进行公示公开,社区党组织持续跟踪督办,将决策落实情况纳入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范畴,进一步推动议事成果落地落实。为解决城子西街43号楼上下水管道老化严重、水管跑冒滴漏严重等问题,社区“两委”积极协调,先后3次召集街道相关部门、居民代表进行协商,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及时公示公开问题解决进程,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用情用心解决“家事”。对于社区网格单元内群众的家事私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回访机制,适时由网格长回访,及时了解群众满意度,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针对社区网格员走访收集到的“日常缝补不便利”问题,社区党组织积极动员11名党员志愿者成立“银发缝纫组”,通过社区党组织定期向居民和缝纫组进行回访,第一时间了解居民新需求,及时调整人员安排,在持续回访中获得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