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 只要真诚,就能抵达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真诚,抵达,摄影
  • 发布时间:2025-03-28 16:41

  1997年的一次结伴出游,激发了我最初的拍摄兴趣。三个同游小伙伴,其中一个算是我的摄影启蒙老师,是当时学校摄影兴趣小组的领头人,他教会我摄影的基本技能。

  后来我攒钱买了一台相机,用它记录每次旅行的风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按下快门,我似乎对摄影所知甚少,更无法判断一幅照片的好坏。我当时并没有成为摄影家的远大理想,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去学好摄影。我将自己喜欢的照片整理成册,朋友到来就拿出给他们看,收到很多赞誉,这似乎已经令我心满意足。

  直到有一天,我踏上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原来广袤的高原大地上,还生活着这样一群同胞。奇特的高原地貌和气候加上他们极具辨识度的外貌特征,令我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我干脆哪儿都不去,就在大街上看他们,一直到旅程结束。回到老家广东,我还在为那段时间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魂牵梦绕。西藏之行真的给了我心灵的震撼,我不再满足于之前的拍摄,试图遵循内心,用相机去寻找那些令我感动的东西。为了拍摄西藏,我阅读了大量的摄影书,学习摄影历史和摄影理论知识,了解很多摄影名家,比如国外的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卡蒂埃-布勒松、约瑟夫·寇德卡,还有国内的徐肖冰、侯登科等,我慢慢懂得了用相机探照内心,表现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样貌。

  2011年4月,西藏摄影展过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感觉空虚和落寞。我需要重新思考新的拍摄题材。西藏于我而言,不只是现实的距离,还有内心的距离。我想到,除了西藏,还有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我出生于广东茂名海边的农村。大海,对我来说,自小就血脉相融,是日常生活。小时候,我家的邻居几乎都是渔民,家里的饭菜少不了他们的馈赠。常常,我吃饱饭就看隔壁的渔民修网收鱼。渔民将一些没卖完的海产品晒干,制成干货,贮藏或送人。村子里总是弥漫着鱼虾的味道。有时候,路过卖鱼的摊档,我会蹲下身子观看他们交易,有时直到鱼被卖光。但是,对于渔民出海捕鱼,我却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原因是我家距离大海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印象中,夏天海边的沙子总是滚烫炙热,小孩常被大人禁止涉足海边。成年后,我到了另外一个不远的海边小镇工作,依然享受着同一片海的供养,生活并无太大的反差。

  茂名虎头山一带的大海离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远,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渔场,这里集中了几个渔村的几支船队,只要老天不作恶,都会看到他们劳作的身影。我想,这是一个理想的拍摄场地。

  刚开始,我没有制定周详的拍摄计划,也没打算预设一个高深的主题,就是把拍摄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意得就像扫街。最初,渔民们并不接受我这个“入侵者”,只要举起相机,他们都会拒绝配合。有时还有意无意地冲我跑过来,大力踢踏海水,溅湿我的衣服和相机。后来,我慢慢融进了他们的生活,拉家常,常帮忙,一起吃饭聊天,渔民们逐渐接受了我,有些还成了好朋友。慢慢地,我的相机在他们面前就像渔船和渔网一样,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在拍摄过程中,我并不在意构图和用光,只在意用相机无限靠近他们的内心,获取他们真实的一面。这可能“得益”于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摄影教育,可以心无“规矩”,随心所欲拍照。我想,摄影跟其他艺术一样,源于生活和内心,只要真诚,就能抵达。拍摄欲望来对现场的感知,有时就像触电,我心感化,内外交融。

  2013年初,人工拉网还没有完全退出这片海,只是处境艰难。一条木船聚集了20来个老渔民,他们没办法跟现代的机械拉网竞争,只能抄大网的网底,捡漏网之鱼支撑生活。同年4月的一天,我目睹最后一队人工拉网的渔民歪歪斜斜地走上海岸,一团黑云盖过早上9点钟的太阳,一束光透过云层倾泻而下,像是为他们送行,这种形式感很特别,我出神地看着,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之外。

  两三年来,我一直都有预感,他们不会在拖太久,只是没想到这一幕来得那么快。存在了几千年的人工拉网方式,在这片海,在我的见证之下,成为历史。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有时候想起这些,就会想到现在的机械拉网,它们强悍地取代了人工拉网,而机械拉网也会被别的方式替代吗?我想,只是时间的问题。更小的网眼、更长的渔网、更大马力的渔船、雷达探测、卫星导航……这些不断更新的捕捞技术让鱼类无所遁形。有时候,我看到强大的渔网不是围捕鱼群而是困顿着人类自身,而大自然是一张更强大的无形之网。但在目前,渔民生存的道理简单而朴素,除了生活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眼光很难超越这个海岸线;还有更多的“我们”,眼光无法抵达更远的未来。

  从远方的高原回归近处的故土,站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观望,大海总是匍匐在最低处,祖祖辈辈依海而生的渔民也坚守在低处。心存感恩和谦卑,放低镜头,贴近大海,贴近渔民⸺我将这个摄影专题命名为“海在低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