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伟 凝视世界,回味历史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世界,回味,历史
  • 发布时间:2025-03-28 16:43

  我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应该说,不是我选择了摄影,而是摄影选择了我。1991年,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新华社摄影部来学校挑人,他们选中了我,当时我还并不太会摄影。

  就这样我与新闻摄影结缘,并很快喜欢上了这份工作。1997年底,我被新华社派到开罗,担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揣着两本护照(一为闯荡阿拉伯世界,一为去以色列国专用),跑遍了大半个中东。回国时,我的护照上已盖满签证和出入境的印章。这段工作经历对我职业生涯影响很大。记得回国后,我曾经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做过一次讲座,主题是“中东热点地区采访实践”,分享我驻外工作的一些心得。

  中东地区局势风云变幻,新闻热点频出,是各路媒体的必争之地。每当大事发生,是否有现场报道、是否有独家照片,往往是媒体彰显实力、扩大影响力的关键。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在中东派驻了优秀的记者队伍。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到中东采访,驻外工作经历是辛苦而宝贵的,但正是这份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积累了很多经验,让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首先,要有采访的国际意识。在拍时政照片时,我脑海里常出现纵向和横向两个坐标:纵向以历史眼光打量当下之事,横向从国际视域观察当地之事。在中东的采访拍摄强化了我的这种历史观、全球观。二是,要做有敬业精神的记者。与外国同行同台竞技,没有了国内相对优越的采访条件,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争取突破,对周围的一切保持高度敏感。记者须关注当地媒体,与政府新闻部门建立联系,与同行互通信息,建立起灵敏发达的信息网;须随时处于戒备状态,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争取尽快到达现场。最后,要争取做一名专家型记者。这意味着,作为一名驻外记者须时时积累,做好各方面知识的储备,须对自己所报道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非常熟悉,须有对该国家、该地区整体发展态势以及重大事件未来走向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须增强自己对形势的透视力和预见性。

  这些年,我主要从事中央新闻摄影。中央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国内外读者关注的对象。中央新闻摄影事关政治,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握手、合影、坐沙发”⸺模式化的中央新闻摄影困扰着记者。在这个领域,摄影记者该如何创新,如何从陈规俗套中跳出来拍摄到一些生动新鲜、自然感人的好照片,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的一个拍摄理念是,要将领导人放到普通人的位置,在典型环境下拍出具有人物形象个性特质的照片。

  新闻摄影是靠摄影这门艺术来呈现新闻、报道新闻的。我们要研究学习当下新出现的摄影设备、新的拍摄手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大量阅读鉴赏世界优秀的新闻照片。摄影是一门艺术,也可以从其他艺术门类得到借鉴启发。我们对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的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艺术审美素养。“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摄影不能简单固化在摄影里。一张好的照片,是要让人感觉到一种氛围在弥漫,感觉到它所传递出来的一种情绪。而一张好的时政照片,一定是在形式美的背后表达着政治理念、政策取向。

  我始终认为,摄影记者应当是全能记者,很多领域都可以拍。我不但日常拍时政新闻,碰上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时装秀等活动,也都尽可能去拍。去国外出差,我经常拿上相机,走走看看拍拍。我很喜欢这样的街拍,既能了解当地的风情,又能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拍拍老建筑,触摸一下它们所凝固的厚重历史;拍拍街上的时髦姑娘,体味一下她们所张扬的现代时尚。

  这些年下来,我去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有幸成为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我有时会真切地感到,离历史竟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触摸到它,闻到它的气息。我一直认为,摄影相对文字,更能记录一段历史的真实。人们对于一个事件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往往就是一张或几张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定格下那些典型的历史瞬间,让人们凝视世界,回味历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