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永威 拍故事就是在拍自己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故事,兴趣,拍摄
  • 发布时间:2025-03-28 16:44

  童年的我喜欢上了绘画,梦想是当一位画家,前后在文化宫举办的美术班学了三年。因为高考失利,我去了济南商校摄影班,慢慢喜欢上了摄影。1982年7月,我参加工作,开始了与卫生宣传相关的摄影创作。1991年10月,在“沂蒙金秋”全国摄影大奖赛中,我的作品《抗争》获得大奖,引发了我对纪实摄影的兴趣,也让我对图片故事的拍摄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1994年,我进入《山东画报》杂志社,成为一名职业记者。《山东画报》以专题摄影报道的形式著称,这个平台对我的摄影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我在这里工作了近30年,一共拍了66组图片故事,其中1997年开始跟踪拍摄十余年的《父亲》,是我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组专题。

  就《父亲》来说,运用图片故事这种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父亲》这组作品先后拍摄了上千张,展现的场景及情节数十个,而且跟踪拍摄时间久,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在摄影师的脑海里是很难把握的,也不可能将“父亲”表现得准确而生动。采访拍摄中,我渐渐发现了这位农村父亲的伟大,这就成为这组图片故事的主题。故事本身很简单,就是因为儿子身患尿毒症,父亲李学舜要捐给儿子一个肾。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了一位父亲的担当。从李学舜痛苦的眼泪到当了爷爷那憨憨的笑,从李功昌的悲伤到自己当了父亲时的喜悦,这或许是生命延续的力量,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与“父亲”的快乐。

  在我看来,图片故事的采访拍摄最重要的是沟通,摄影师要成为被摄者的朋友和知己。对被摄者来说,一个陌生人在其面前摆弄照相机,必然会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可能使采访无法进行。这就需要摄影师用时间和诚意去做一个“亲密的参与者”,与被摄者成为知己,甚至成为“故事”背景中的一员。《父亲》的采访拍摄使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李学舜有了肾移植的想法后,我用较长的时间和他们父子聊天,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这漫长的跟踪拍摄时间里,李学舜一家人几乎都成了我的朋友,同时主治大夫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他非常支持我的拍摄,让我得以顺利出入病房,拍到许多难得的瞬间。认识这家人,认识李学舜,使我对什么是“父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这个主题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把故事讲下去。

  对摄影师来说,拍图片故事是一种心灵的磨炼。一次采访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40多年的摄影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拍故事实际上是在拍自己、拍自己的情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