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全四卷)

  • 来源:餐饮世界
  • 关键字:小吃,糕点,主食
  • 发布时间:2025-05-02 21:31

  包子是否由馒头演变而来?古人为何将麻花做成绳索形,而将蜜麻花做成耳朵形?茶汤、面茶、杏仁茶没有茶叶为何叫“茶”?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麻花就是“甜甜圈”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近日由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以下简称《谷食中国》)一书中。

  《谷食中国》凝聚了著名学者王仁兴40 多年的研究成果。全书由煮食卷、蒸食卷、烙食卷和炸食卷共4 卷册组成,通过580 多幅考古实物图片与古墓壁画、传世名画和古小吃复原等难得一见的12 类图片,生动展现了四千多年来面条、馄饨、饺子、馒头、包子和粽子等中华传统美食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写出了“小吃大产业、小吃大文化”中的“大”,展现出中华谷食文明和东方膳食模式的魅力。

  如果有人问4000 年前的面条是如何制作的?馄饨是源自上古神话吗?为何最早的饺子不是出现在黄河产麦区?意大利面和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到底有没有关系?《煮食卷》追溯了面条、馄饨、饺子、元宵、粽子、粥、米粉、豆腐脑、豆汁等十余种煮制食物的源流,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挖掘出湮没已久的传统制作工艺精华。

  如果有人问墨子时代的饼是怎么做的?汉灵帝爱吃的胡饼和唐诗中的胡麻饼是否就是今日的烧饼?春饼本是一种薄饼,在唐宋时如何由“薄”变为“春”的?以原产中南美洲的玉米、红薯、马铃薯为食材的中华小吃,为什么与墨西哥等国不一样?《烙食卷》涉及煎饼、烧饼、火烧、肉饼、月饼、玫瑰饼、春饼、薄饼、韭菜盒子等,讲述了中外饼品的不同成分和味道、饼的形制与装饰、制饼炊器炉具的发展变化等。可谓小吃不小,糕点不凡,主食不俗。

  为了便于广大面食点心师和研发机构人员推出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创美食,王仁兴还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精选集纳了800 多种历代小吃糕点主食精华,并加以注释,编出《中国历代小吃糕点主食名品名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