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美食博物馆(十四)
- 来源:餐饮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藏,牦牛,博物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2 21:54
文/竹迪飞 图片来源/网络
西藏牦牛博物馆
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原,牦牛是唯一能够适应严酷环境的牲畜。它们耐寒、耐劳、耐缺氧的特性,使其成为高原民族不可或缺的伙伴。藏族先民驯化野牦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高原民族的生活方式,更塑造了独特的藏族文明。
牦牛为高原民族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牛毛可织帐篷,牛皮可制靴子,牛奶可制酥油,牛肉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在交通不便的高原,牦牛更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被誉为“高原之舟”。
在拉萨,一座形似牦牛脊背的建筑静静矗立,这就是世界上唯一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收藏着上万件与牦牛相关的文物,更承载着高原文明的深厚记忆。
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援藏项目之一,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建筑面积达8000 多平方米,展厅面积为2318.8平方米,于2014 年5 月18 日开馆。
博物馆以“牦牛精神”为建馆理念,以牦牛为载体,展示与之相依的藏族历史文化,从“自然与科学的牦牛”“历史与人文的牦牛”“精神与艺术的牦牛”三个部分,详细介绍牦牛的起源、驯化,牦牛与藏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西藏文化以及艺术作品里的牦牛文化。
博物馆共有4 个展厅,藏品诠释着高原大地历史文化、畜牧文化、器物文化、生态文化,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来到牦牛博物馆,最不能错过的就是牛粪墙和墙上悬挂的牦牛头骨。这些艺术品生动地展现了牦牛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藏族人民对牦牛的深厚情感。
博物馆内收藏了7146 件(套)与牦牛相关的文化和艺术作品。镇馆之宝是一件唐代的鎏金牦牛像,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对牦牛的深刻理解。另一件重要的藏品是清代绘制的《牦牛百态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牦牛的各种生活场景,堪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通过现代化的展陈方式,博物馆将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互动展区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牦牛毛纺织、酥油制作等传统工艺,VR 技术则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原牧场,感受牦牛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藏牦牛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保存、展示、科研、教育、服务等博物馆基本功能,还是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究牦牛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机构。这里定期举办牦牛文化节、传统工艺展演等活动,让古老的牦牛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与此同时,博物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巡回展览、学术研讨等方式,向世界展示牦牛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增进了国际社会对西藏文化的理解,也为牦牛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
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园区,是系统介绍北方游牧民族乳文化发展历程的主题博物馆,填补了乳都呼和浩特的乳文化展示空白。
博物馆展示面积5000 平方米,整体建筑共三层,空间结构呈螺旋上升状,一层布展面积600 平方米,二层布展面积1100 平方米,三层布展面积1100 平方米。
博物馆内藏有大量反映北方游牧民族乳食文化及衍生文化的珍贵文物和展品,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草原乳文化发展史以及伊利集团历史和成就的专业展示平台。
展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诉说着草原乳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游牧民族使用的乳制品制作工具,到现代智能化生产线模型,完整展现了乳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一组元代乳制品制作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古人制作奶制品的智慧与技艺。同时,博物馆以独特的视角、丰富详细的内容讲述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中华饮食文明的壮举。
博物馆不仅注重历史文物的展示,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可以通过VR 技术,亲身体验草原放牧、挤奶、制作乳制品的全过程。在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亲手制作传统奶制品,感受草原乳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也非常详实地介绍了伊利公司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如何由一个街道小厂,发展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辉煌历程。博物馆作为伊利企业形象与实力的窗口,成为伊利品牌、产品的重要展示平台。因此,博物馆也成了伊利全力打造的工业旅游的标志性工程。
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伊利集团在传承草原乳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博物馆专门设立了科技创新展区,展示伊利在乳制品研发、生产工艺、质量管控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乳业的发展,也让草原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域酒文化博物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有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西域酒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酒文化为主题,深入展示了西域地区悠久的酿酒历史、丰富的酒器艺术以及酒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扇通往西域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酒香背后的千年故事。
西域自古出美酒,稀世奇酒擎天下。在新疆民间也有着“新疆的好酒在伊犁,伊犁的好酒在肖尔布拉克”的说法,肖尔布拉克系列酒正是产自这闻名遐迩的酒乡。
肖尔布拉克是新疆著名的丰水区,年均降水量是全疆年均的两倍。纯净的天山冰川融水,千万年来,点点滴滴,经由400 米厚的天山沉积层岩的过滤,汇聚成巩乃斯河——这条国内少数几条没被污染的源头水,日夜奔流在肖尔布拉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而构成了肖尔布拉克系列白酒独特的酿酒水源。
肖尔布拉克人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中,精选颗粒饱满无污染的绿色五粮和独特的酿酒水源,秉承“混蒸、续渣”泥窖发酵的“老五甑”传统酿造工艺,后经“吉尼斯之最”的坛林酒海六年以上贮存,自然老熟,自然降度,不加水,不勾兑,不添加一滴香精、酒精,保持原汁原味,自然芳香平衡后直接灌装。故此酿造出的白酒系列酒质晶莹圆润,五粮突出,具有“绵甜爽净、醇厚芳香、回味悠长”的特点。
西域酒文化博物馆是新疆唯一的综合反映西域酒文化的博物馆,也是新疆最大规模的产业文化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300 亩,于2007 年5 月3 日正式开放。
博物馆分室内展厅与室外展区。室内展厅三层,1500 平方米,以六大主题串联西域酒史:《穆王西巡闻酒香》追溯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瑶池酒宴;《西域自古出美酒》陈列尼雅遗址的葡萄纹酒器、粟特商队的鎏金银壶等200 余件文物,最古老的展品为汉代青铜酒具;《瀚海遗珍话酒具》展出从新石器时代陶罐到清代珐琅彩杯的完整序列,佐证丝路多元文明交融;《西域雄鹰醉酒霄》则通过萨满巫师蜡像、突厥石人像等,还原游牧民族的酒俗风情……馆内共展出图片三千余幅,展出古董和实物两百多件;展品中的文物年代最久远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室外展区占地三万九千平方米,在这里错落有致的摆放着近两千个盛满原酒的陶制大酒坛,每个酒坛的容量达一千公斤;而且在每个酒坛身上都篆刻着与酒有关的各种格言、诗句。这片储酒基地除了展览功能外,还有一层实际意义,那就是阳光雨露的气候,冷热交替的季节,更有利于原酒的老熟及芳香物质的衍生,对提高酒的品质具有特殊的作用,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审定为“室外艺术陶坛储酒量最多的吉尼斯纪录”。
此外,室外展区还有“西域第一泉”“葡萄长廊”“八角凉亭”“石景喷泉”“西域第一壶”等人造景观供游客观赏。
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西域酒文化博物馆深度融合酿酒产业:游客可深入肖尔布拉克酒业生态园区,观摩五种粮食经36 道工序转化为酱香白酒的全流程,品尝72°刚蒸馏的“头道酒”。馆内特设“西域酒肆”,提供36 种西域奇酒品鉴,包括传承《齐民要术》工艺的穆塞莱斯葡萄酒。三楼的专业品酒师培训课程,更可颁发纪念证书,让游客化身酒文化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