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园:江南雅韵 味润京华

  • 来源:餐饮世界
  • 关键字:品味,江南,舌尖
  • 发布时间:2025-05-02 21:44

  文/李铭 图片来源/江苏大厦苏畅园餐厅

  在北京这座汇聚天下美食的都市里,江南风味始终以其清雅精致独树一帜。从胡同深处到高楼林立的商圈,挂着“苏菜”“淮扬菜”招牌的餐厅虽不似川湘馆般遍地开花,却总能在食客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同于湘菜的酣畅火辣,苏菜如同一幅水墨丹青,以鲜嫩平和之味勾勒出江南的温婉风韵。而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的江苏大厦内,便藏着一处名为“苏畅园”的餐厅——这里不仅是江苏游子的乡愁解药,更是一座让京城食客品味江南的舌尖桥梁。

  江苏菜,又称苏菜,发源于长江下游的鱼米之乡,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吴国。据《吴越春秋》记载,吴地“饭稻羹鱼,果隋赢蛤”,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赋予江苏丰富的物产,奠定了饮食文化的根基。常州圩墩遗址、苏州草鞋山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出土了大量陶釜、陶甑等炊具,以及碳化的稻米、菱角等食材,印证了早在六千年前,江苏先民已掌握蒸煮技艺,开启了对饮食文明的探索。

  秦汉时期,江苏地区作为东南重镇,饮食文化初具规模。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铜鼎、漆耳杯等器物,以及记载宴饮场景的画像石,揭示了当时贵族饮食的精致化趋势。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足见江苏物产之丰饶。至六朝时期,随着东晋南迁,建康(今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南北饮食在此交汇。《齐民要术》记载的“炙豚”“莼羹”等菜肴,展现了江苏烹饪对火候与鲜味的追求。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商埠”,饮食业空前繁荣。

  诗人李白笔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的宴饮场景,尽显江苏菜肴的雅致。宋代以来,淮安、扬州因漕运与盐业兴盛,催生了以“淮扬菜”为核心的苏菜体系。明清时期,苏菜形成四大风味体系:金陵菜讲究“酥嫩鲜醇”,以盐水鸭闻名;淮扬菜注重“刀工精细、本味调和”,文思豆腐、蟹粉狮子头堪称绝艺;苏锡菜偏重“甜鲜时令”,如松鼠鳜鱼;徐海菜则以“醇厚质朴”见长,善烹山珍海味。

  清代盐商文化的繁荣,推动淮扬菜走向极致,红楼宴、全鳝宴等文人宴席将饮食升华为艺术。民国时期,南京“马祥兴”首创美人肝、凤尾虾等名菜,金陵菜风靡一时。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因“南北皆宜、精工典雅”被定为国宴主体,开国第一宴中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成时代经典。

  踏入苏畅园,木质屏风上绣着江南水墨,青瓷碗盏叮咚轻响。大煮干丝,千缕豆腐细丝浸润在瑶柱老母鸡吊制的高汤中,刀工见真章,汤底显功夫,恰似将扬州三把刀的匠魂烩入一盅;水晶肴肉如琥珀凝香,镇江百年老卤浸润的肉冻透着琥珀光泽;松鼠鳜鱼淋上滚烫糖醋汁时“滋滋”作响,恰似评弹开场的三弦铮鸣;就连最寻常的扬州炒饭,也要用隔夜米饭配齐湖虾仁、金华火腿等八样辅料,粒粒分明如散金碎玉。席间,服务员会轻声讲述:乾隆下江南时,曾因这碗金裹银的炒饭三换炊具。

  在这里每道佳肴皆藏着文人食单里的风雅密码,从《随园食单》的古法到运河码头的市井智慧,皆化作舌尖上的水墨江南。

  扬州狮子头

  此菜是淮扬菜的代表之一,相传隋炀帝杨广巡游扬州时,对当地美景“葵花岗”流连忘返,命御厨以景入菜。厨师以猪肉为料,仿照葵花形态制成肉丸,取名“葵花斩肉”。这一传说虽缺乏确切文献佐证,却为狮子头增添了一层风雅色彩。

  清代《调鼎集》中“大劖肉圆”(即大斩肉圆)的记载,印证了其作为民间宴席“硬菜”的地位。这道菜精选肥瘦相间的黑猪肉,手工剁碎至“细切粗斩”,加入蟹粉、马蹄,以清汤慢炖两小时。肉丸入口即化,蟹香与肉鲜交融,汤底清澈却滋味绵长,恰似江南春水润物无声。

  金陵盐水鸭

  此菜又称南京盐水鸭,素有“六朝风味,白门佳品”之誉,因皮白肉嫩、骨香肉鲜的特质,常被文人雅士赞为“金陵玉润”。这道传承千年的金陵至味,以清而醇香、肥而不腻的独特风味,位列南京四大名菜之首。

  相传此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陈书》记载,南朝陈武帝率军驻扎南京郊外,将士以当地腌制鸭肉佐餐,发现其咸鲜适口且耐贮存。至明洪武年间,金陵厨人改良古法,独创“热盐擦、清卤复、老汤润、柴火焖”四重工艺,使鸭肉肌理间凝练出玉脂琼浆般的绝妙滋味。朱元璋品尝后大为赞赏,钦定为宫廷贡品,每逢秋桂飘香时节,必命御厨以桂花卤秘制,故又得“桂花鸭”之美称。这道承载着金陵古韵的传世美味,如今已成为江南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红烧河豚

  红烧河豚,雅称“江鲜至味”,在江南食客中素有“富贵鲜”的美誉,其以“鲜冠百珍、险中求味”的独特饮食哲学,成为江苏扬中一带的宴席明珠。这道菜承载着“拼死食河豚”的古谚,恰是长江三鲜文化最富传奇色彩的注脚。

  据《丹徒县志》记载,北宋文豪苏东坡谪居镇江时,偶遇渔家烹制河豚。渔翁以秘传手法剔毒,辅以陈年黄酒文火慢煨,佐以春笋、火腿提鲜。东坡食后惊为天人,挥毫写下“也值一死”四字,从此这道隐于民间的佳肴始入文人雅士之眼。明清时期,长江沿岸厨师经数代钻研,形成“廿四道净毒工序”,配以琥珀色酱汁收膏的独门技法,终使这道“刀尖上的美味”升华为淮扬菜系的巅峰之作。如今每逢清明前后,老饕们仍会循着江风鲜香,赴这场穿越千年的味觉盛宴。

  淮安软兜

  江淮百姓惯称其为“笔杆鳝”,精选洪泽湖畔手指粗细的嫩黄鳝为材。这种通体金黄的野生鳝鱼,惯于水田泥缝间穿梭,渔人须以特制竹笼诱捕方有所获。相传光绪年间,淮安厨师首创以沸汤汆烫活鳝取脊之法,因鳝肉受热自然卷曲成兜状,故得“软兜”雅号。此菜讲究“汤清肉活”,旺火热油中鳝脊翻卷似浪,佐以蒜瓣、白胡椒爆香,起锅前淋上十年陈酿香醋,鳝肉嫩若凝脂,挟筷轻提两端垂落如绸,入口鲜滑中迸发辛香回甘,恰似大运河畔的温婉与炽烈在舌尖缠绵。

  文思豆腐

  此菜素以“发丝入水现芙蓉”的绝技闻名。这道源自扬州天宁寺的素斋珍品,相传为清代文思和尚所创,其精髓尽在方寸之间的刀光水影。取半掌大的嫩豆腐平铺砧板,快刃贴案如笔走游龙,须臾间将豆腐横劈竖切成五千余缕银丝,置于清水中根根分明,宛若白菊凌波绽放。

  这道汤羹讲究“清鲜雅致”四字真诀。以老母鸡与金华火腿吊出琥珀清汤,配冬菇丝、笋尖丝、鸡脯丝作三色点缀。待素丝入盏,徐徐浇入沸而不腾的高汤,豆腐丝遇热自然舒展,在青花瓷碗中化作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卷。成品入口即化,却丝丝可辨,鲜味如春雨润物无声,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曾赞其“食罢方知刀有味”,至今仍是文人雅士品味淮扬风韵的舌尖美学。

  黄桥酥饼

  此菜源自江苏泰兴黄桥镇,是苏中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茶点。其形圆如月,色泽金黄,酥层薄如蝉翼,叠叠分明,轻触即散。相传此饼成名于黄桥决战期间,当地百姓曾连夜赶制千层酥饼支援前线,故又得名“支前饼”,其酥香滋味与家国情怀自此深烙于历史之中。

  此饼制作工艺考究,需以油酥面团反复擀叠,形成细密酥层,再填入咸甜各异的馅料或裹入火腿松仁的鲜香,或包进桂花糖油的清甜。入炉烘烤时,酥皮遇热绽裂,宛若冰纹,火候把控至秒方能成就外脆内润的绝妙口感。当地人尤爱配一壶新沏的碧螺春,茶汤的温润与酥饼的松脆在舌尖交融,百年传承的风味便在此刻苏醒。

  苏菜的精致,恰如江苏人“格物致知”的性情。“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笔下的江南温情,在苏畅园化作舌尖的绵长余韵。如今,“苏菜北上”不仅是风味的迁徙,更是一场文化的润物无声。在这里,每一道菜都是一封寄自江南的“情书”,以五味为墨,书写着吴侬软语里的东方美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