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舟待过万重山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清洁,能源,社会
  • 发布时间:2025-05-03 14:02

  文/本刊记者贾翔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发布的恒星演化标准模型告诉我们,太阳自45.7 亿年前诞生以来,每秒都在“吞噬”着6 亿吨的氢元素,然后将其转化为3.8×10²⁶焦耳的能量,再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向宇宙空间,造福着地球。可以说,氢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元素,是宇宙最古老的能源密码。45.7 亿年后的今天,人类社会的能源基石主体正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清洁能源,其中一部分目光,聚焦在了氢能上。

  氢气在燃烧过程中唯一的产物是水,是最干净的能源之一。除了环保,氢因其能量密度高、发热值强的优点,带来广泛的应用前景。氢能可用于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已在重卡、公交车等商用车领域规模化应用;可用于工业领域,作为合成氨、甲醇等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储能领域,在水风光发电的富余地区和时段,将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实现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氢能来源广泛、制备方式多样,有助于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从环保、经济、安全等多维度来综合考量,发展氢能产业意义重大。2006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氢能被列为前沿技术中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但彼时的氢能,更多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补充技术路线,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真正让氢能站上“风口”的,是2020 年以来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2021 年3 月,“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氢能作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同年12 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进入2022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更是掀起了氢能政策发布的一个小高潮。国家层面,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了氢能的三大战略定位: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各省也纷纷加速布局氢能,四川尤为重视。氢能重镇成都印发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 年工作要点》中,氢能与低空经济一同成为2024 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2024 年11月,四川发布《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更是抛出了氢能车辆全省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的大利好。

  政策端氢能炙手可热,但从产业现状来看,依然还是“待成长”状态。氢能虽前景广阔,但走向大规模应用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是制氢成本较高,传统的化石能源制氢虽然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氢能的低碳优势,而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又相对较高;其次,氢气的储存和运输难度较大,氢气密度低,需要高压、低温等特殊条件才能实现高效储存和运输;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也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的大规模推广。

  所以,氢能产业的成长还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一方面政府应在扶持补贴之外,制订更详细的行业标准规范,让氢能有安全、稳定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由市场驱动氢能相关企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制氢、运氢、储氢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回望能源产业发展史,从光伏到锂电,每个新能源形态的相对成熟都历经多年“磨剑”,走过阵痛,终迎爆发——今天的氢能产业也已站在待过重山的关口。相信氢能产业也将在能源舞台上大放异彩,那时就可谓“‘氢’舟已过万重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