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核心” 川渝需完善三大机制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机制,建设,资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3 14:03
文/杨继瑞汪锐邓舒耀
新形势下,川渝肩负起共建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和产业备份基地的重任,这需要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并进,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一种合作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将川渝各方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汇聚在一起,打破资源分散和孤立的状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成渝地区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以产业备份共同体合作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成立“成渝产业备份基地建设联合办公室”,统筹川渝两地政策制定、资源调配和利益分配,解决跨行政区划的协同难题。建立“双链长制”,由两地政府领导牵头,龙头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产业链备份规划和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将成渝产业备份基地纳入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专项规划。
成渝地区要明确产业备份重点领域。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梳理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制定备份清单。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分类施策,比如电子信息产业,要重点备份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备份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能;生物医药产业,要着力备份疫苗、创新药研发与生产。
成渝地区要在产业备份基地建设中实施差异化布局与协同分工。比如,重庆要着力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重点布局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成都则依托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布局研发设计、中试孵化等环节;在川渝交界区域(如川渝高竹新区) 设立“备份产业合作示范区”,承接两地溢出产能。
成渝地区要聚焦传统、新兴和未来三大产业领域,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链主系列铸链、以产业园区聚链、以产业链短板补链、以上下游和左右岸延链、以市场规模扩链、以科技新动能强链,以产业链促进产业备份建设中的协同共兴。
健全川渝“双飞地”园区体制机制
飞地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高效流动,从而实现产业协同的重要举措。川渝“双向飞地”的创新实践,为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提供了组织载体和重要抓手。作为落实“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岳池县与成都共建的“双飞地”生物医药产业园,以错位联合、优势互补、产业共融思维,利用成都科创资源,遴选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契合。这一成功的创新实践完全可以复制和推广到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建设之中。
“双向飞地”一般由跨行政区的两地签署双向协议,通过“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的联动奔赴,形成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的产业跨区域闭环发展模式。“双向飞地”具有独特优势:“双向飞地”通过两地耦合联动,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有益于后发地区转型升级,实现从“被动承接”到“主动选择”的转变,这无疑是推动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要做好“双向飞地”,一要精选试点,夯实“双向飞地”的根基。作为川渝“同城融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跨区域合作的创新实践,要精选试点、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要深化改革,创新“双向飞地”的柔性环境。“双向飞地”不是将“科创飞地”和“产业飞地”人为“捆绑”,而是实现错位精准对接、双向互动、双链融合。三要科学治理,完善各方利益分配。具体分配可由合作双方根据投入和贡献大小,事先制定分配方案,“一事一议”“一区一策”差异化处理。
构建跨省域行政主体同向奔赴体制机制
在建设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的过程中,四川与重庆相关区县要借鉴和复制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的成果经验,构建跨省域行政主体同向奔赴的体制机制,发挥有为政府赋能有效市场的作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加强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建设,一定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固化模式,实现产业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建圈强链,形成川渝“产业森林”。
要使川渝良性竞合关系恒久,跨省域行政主体必须要树立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共同拥抱的产业共同体意识。这是基于区域间的特色优势发展的机理所致。川渝要根据当地特点和优势,避开与其他先发展地区相同的发展模式,开辟出以重视打牢基础、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开放创新、实现民生幸福为主要亮点的错位发展之路,规避趋同性的恶性竞争,才能建设好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
在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有若干重大项目落地于哪个区划内的讨论与磋商。除了根据比较优势规律考量之外,还要构建相对均衡的项目布局及其制度安排,统筹兼顾。这就需要以健全跨省域行政主体体制机制推动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建设,发挥“有为政府”的协同和助力作用。
一旦错位的生产力布局格局议定,川渝各级党政就要依法严格遵守,加强协调,同向奔赴,决不能破坏共同确定的“游戏规则”。川渝要协同制定建设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的地方法规,以法治思维保障良性竞合秩序。在成渝两地设立“备份产业创新中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入驻。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建立“研发在成都、中试在重庆、量产在成渝”的协同创新链条。
具体来说,在构建跨省域行政主体同向奔赴的体制机制过程中,可采取如下路径:
第一,可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跨省域行政主体建设川渝产业备份共同体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评估,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二,设立专门机构或者协调小组,通过政策协调组织确保川渝各区县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够相互沟通、协调行动,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的作用。第三,增强政策透明度和预测性,通过公报、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准确公开政策信息,发布政策指南和路线图,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政策方向和预期,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能力。第四,通过收集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反馈意见,川渝各级政府及时调整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第五,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防止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相互掣肘。第六,深化内外联动合作,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建“跨区域备份联盟”,形成技术互助与产能协作机制;深化与东南亚产业链合作,以分散单一市场依赖风险。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
编辑:戚军凯4063604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