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增长,对就业影响几何?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GDP,就业,影响
  • 发布时间:2025-05-03 14:08

  文/本刊专栏作者张柯

  我们经常在媒体资讯中看到这样的分析: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对应一定的就业率,只要有经济增长,就会释放出就业岗位需求, 中国GDP 增长1 个百分点, 足以带动200 万城镇新增就业!

  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增加没有问题,但在中微观层面上,经济增长与新的就业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经济增长每变化1 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叫“就业弹性”,简单来说,就业弹性越大,说明经济增长所能带动的就业增长也就越显著。GDP 增长1 个百分点到底能带动多少新增就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变化趋势

  就业弹性是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速之间的比值,系数越高,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经测算,2013—2023 年的十年间,全国就业弹性为0.33, 但2013—2019 年为0.4, 2020—2023 年下降到0.08,也就是说,疫情以来的四年,GDP 增速拉动的城镇就业人数快速下降。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多集中在服务业,而服务业是吸纳就业大头,占全部就业比重达到55% 左右,自然受冲击更大。其二,疫情之后,农村经济相较城镇而言表现更有韧性,2020 年、2022 年农业增加值增速都快于GDP增速,相对于疫情前,对GDP 增长贡献更大,使得GDP 与城镇就业增长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果剔除农业部分进行测算,其弹性系数将上升。2024 年,预计全国就业弹性系数将回归正常水平到0.4以上。

  那么,GDP 增长1 个百分点能否带动200万人就业呢?按照疫情前0.4 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1 个百分点GDP 增长能带来190 万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但疫情以来的四年,仅能带来40 万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过去十年综合来看,每年平均在150万左右。从四川情况看, 2013—2023年,四川城镇就业人员增幅高于全国,就业弹性系数达0.5。

  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影响

  就业需求是依附于产业的派生需求,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1978 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70%,农业是劳动者就业的主要部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40 多年来,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业已成为三次产业中就业人数占比最少的产业。

  当前,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将人力从劳动岗位上解放出来,从过去的流水线工人到现在的机器臂,从过去的人工割麦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脱谷机,甚至服务业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可能抢了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的饭碗。技术革命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会因此造成结构性失业,也就是GDP 增长了,失业却可能增加了。同时也要看到,新的技术未来正在创造新的岗位,成就更多机会,为就业市场注入更多活力。比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催生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测试等新的就业机会;互联网的普及冲击传统媒体,也创造了网络主播等新职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承载着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GDP 增速与就业的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中,作为研究者不能刻舟求剑,要根据现实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数据,不误导决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