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濮存昕眼中的上海文艺”说起
- 来源:上海采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艺,上海,启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3 20:03
本期杂志上,刊载了本刊记者对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专访。在一场看似轻松的对话中,我们了解了他对上海文艺生态的评价。他的一番言说,是不是文艺界很多人的共识,我们不敢妄下判断,但是通过“濮存昕眼中的上海文艺”这个视角,多少留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记者问他,对当下上海的文艺创作环境和市场环境有何感受时,濮存昕这样回答:我以为上海的文化艺术生态真的是最好的,最直观的就是观众的购票率和演出上座率,其实也就是舞台艺术的参与率,这方面上海真的好。而且每个人都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如同上海街道上有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大家都在埋头做自己的味道,管好自己的回头客。文化也一样,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形态或者是生态,我觉得这样特别好。
上述简单朴实的话语里,暗含了两个颇有意味的话题。其一是关于购票率、上座率、参与率,或称为演出的市场环境,上海有口皆碑。这不是最近的事,而是很久的事。在上海这样一个商业意识发达的地方,看戏看演出,通常都是用真金白银来支持的,票房的构成,都是货真价实的,很少水分。这才是健康的演出生态和艺术生态,没有观众掏腰包的演出和展览,不具可持续性。所以,在上海,如果一部戏,只是为了拿奖,然后刀枪入库、无人问津,这是不被看好和尊重的。
其次,他似有感触地提到了“大家都在埋头做自己的味道,管好自己的回头客”。通常而言,无论是做咖啡,还是做演出,做展览,如果你想卓有成效,必须得埋头做事,服务好自己的目标人群,此乃天经地义也。然而,“每个人都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并不容易,某些情况下,你不得不应对“事情”之外的其他干扰,从而耽误或损伤了艺术本位。濮存昕强调这一个“上海特色”,想必是有感而发。
正因为他的心目中,“上海的文化艺术生态真的是最好”,所以当上海有各种戏剧节时,他会“打飞的”赶来,看完就走。而且他作为北京人艺曾经的当家人,当他们剧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起交流时,也直言不讳地进行对比:虽然北京人艺的家底厚,可以一代一代演老戏,新戏也很重视,但是远远没有上海排演得多。因为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走在前列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是最早改制的院团之一。濮存昕总结说:有的时候,在一个被限制的状态下,反而容易生长起来。
这是在告诉我们,文化艺术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应该是有市场的。如果都是以“社会效益第一”为幌子,将优秀的文艺创作,局限于“宣传”层面,而忽视“艺术”层面,受众不会买账。如果没有受众,宣传的作用何以体现?
濮存昕不但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而且还肩负中国戏剧当家人的重任。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他对中国戏剧如何建设更健康的生态,无疑是有自己的思考的。饶有意味的是,在他当剧协主席的任内,中国戏剧梅花奖将首度落地上海。读者或许已经看到了新闻: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将于2025年5月8日至21日在上海隆重举办。除了17台终评剧目集中展演外,还将开展各种与戏剧有关的系列活动,让上海形成“全城开花、处处有戏”的生动局面。
虽然我们不能过度强调个人的作用,但是“濮存昕眼中的上海文艺”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句子里的“濮存昕”,可以解读为复数,而不是单数。他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